“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历史镌刻着中华民族的不屈风骨,抗战精神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力量。对于新时代青年干部而言,传承好抗战精神、践行好初心使命,绝非抽象口号,而需以“是否扛起历史责任”“是否惠及群众福祉”为衡量标尺,让精神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成效。
深学细悟忆峥嵘,“学历史”方能“铸初心”。抗战精神从不是摆进博物馆橱窗的静态展品,而是青年干部需亲手触摸、真心感悟的“精神钥匙”。既要沉下心读史料、看纪录片,更要“走进遗址看细节、围坐老兵听故事”。到抗战纪念馆触摸弹痕累累的武器,才能读懂“小米加步枪”里的坚韧,听老战士讲述“雪地里啃冻土豆”的岁月,才能明白“为人民谋幸福”从不是口号。青年干部要把学习抗战历史当作必修课,摒弃“打卡式”参观的形式主义、杜绝“表面化”记录的应付心态,带着思考与群众深度交流,问问社区老人记忆里的抗战片段,听听乡村百姓对红色文化的期待。真正将“要学的历史”对接群众 “想听的故事”,把“学习清单”转化为“传承清单”,让抗战精神真正走进心里、融入血脉。
实干担当纾民困,“办实事”方能“暖民心”。抗战时期,八路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百姓修水渠、减赋税,用实打实的行动赢得了“军民鱼水情”。如今的青年干部,更应将抗战精神中的担当底色,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行动。群众的急难愁盼,从偏远乡村的饮水安全,到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再到困难家庭的就业难题等等,往往难以靠“单打独斗”破解。青年干部需借鉴抗战时期“军民联防”的协作智慧,通过深化党建联建、组建“青年攻坚队”,凝聚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的合力,攥指成拳破解难题。同时要健全“问题收集—及时处理—结果反馈” 的闭环机制,像当年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那样坚守承诺,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透,让群众从“家门口的变化”里,切实感受到抗战精神的当代温度。
赓续精神谋长远,“小行动”汇聚“大力量”。抗战胜利绝非一蹴而就,靠的是“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坚守。传承抗战精神,同样不能满足于“做一件事、办一次活动”,而要从“点上突破”向“面上覆盖”延伸。青年干部切不可将组织一次抗战宣讲、帮扶一户困难家庭视作“终点”,而应作为传承精神、服务群众的“起点”。从单次宣讲中总结群众喜爱的传播方式,转化为“红色课堂进社区、进学校”的长效机制,从一次帮扶中梳理共性需求,上升为“精准对接民生资源”的政策建议。要让抗战精神从“活动现场”走进“日常工作”,从“纸面倡议”落到“群众身边”,确保红色基因不褪色、为民初心不偏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红色精神的赓续与实干担当的践行中愈发坚实、更可持续。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 陆欣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