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音乐MV《未封存的岁月日记》在人民论坛网上线,这一作品作为《甲子情怀音乐工程》的精华凝缩,不仅唤起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人群的集体记忆,也为今天的社会与未来一代打开了心灵对话的窗口。音乐与影像将散落在时光深处的记忆碎片重新拼合,让我们在感怀中重新理解岁月的厚度,也让文化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流动生长。
“记忆不能封存”,这是《未封存的岁月日记》带给社会的最直接启示。记忆一旦封存,便容易成为尘封档案,渐行渐远。而当记忆在歌声和故事中被激活,它便成了现实的参照,成为人们继续前行的力量。特别是从儿童视角来看,这种记忆的传递格外真切。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心灵感知往往比成人更纯朴、更真实,没有那么多“标签”和修饰。音乐和影像正是通向童心的桥梁,它们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什么是亲情、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时代的情感烙印。
然而,文化的传承并非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眼下,一些文化产品在快速生产、追逐流量的浪潮中,陷入了“快餐化”倾向。《未封存的岁月日记》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文化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喧嚣,而在于能否沉淀人心、滋养心灵。尤其在儿童身上,文化如果失去了童真,就难以滋养童心;如果缺乏真实的表达,就难以真正实现代际的传递。孩子们的声音,本应成为社会最清新的空气,而不是被功利和浮躁所稀释。
从这个意义上看,《未封存的岁月日记》不仅是一段记忆的重现,更是一种文化的提醒。它告诉我们,文化传承需要“小火慢熬”,要遵循规律,耐心培育;也需要“小步快跑”,要积极创新,主动传播。它既要让过去的记忆在当下活起来,也要让今天的表达能够走向未来。对儿童而言,要鼓励他们唱真歌、说真话、写真心,让文化的根脉在他们的心灵里扎下去;对社会而言,要通过MV、短视频、音乐片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让更多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它不应被截断,更不能被封存。今天我们重温那些来自父辈、祖辈的岁月日记,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让历史的纵深与童真的力量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文化才能在代际之间生根发芽,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中延续不绝。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叠加的今天,《未封存的岁月日记》通过海外传播收视过亿,足以证明真实的中国故事、真挚的情感表达,能够跨越国界、穿透人心。中华文化的价值,正在于它既有历史的纵深,也有当下的温度,更有面向未来的力量。
岁月不会停滞,记忆不可封存。唯有让历史的纵深与童真的心声交织在一起,让代际的记忆在文化创新中生根发芽,中华文化才能在守正创新中根深叶茂、枝繁花盛,并在新征程上焕发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阮玲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