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古镇红云崖上,“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历经风雨依旧醒目。崖下,创建于1956年的沙溪人民法庭,正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努力形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治理不缺位”的基层治理格局。
“红色调解队”:发挥调解作用,促进定分止争
在调解室里,“红军后代”调解员老李正用质朴语言化解一起邻里纠纷。沙溪法庭挖掘红色资源,组建由“红军后代”、贤达人士、人大代表组成的“红色调解队”,发挥威望人士的调解作用。
今年3月,一起因彩礼引发的婚约财产纠纷矛盾尖锐。调解员请双方到革命法庭展馆,以红军保护战友牺牲的故事讲情说理,当事人听后当场履行调解协议。
类似场景多次出现。法庭探索“人大代表+调解员”“心理+法理”等多元解纷机制。2022年以来调解纠纷367起,成功率超过75%,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云上法庭”:为3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指尖”司法服务
“现在维权真方便。”在广东务工的王师傅通过微信“一键出庭”,仅用半小时便在线化解劳务纠纷。沙溪法庭建设的“云上法庭”,已为3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指尖”司法服务。
走进法庭,全省首个“24小时自助法院”十分醒目。AI导诉机循环播放干警自制的普法微视频,当事人可全天候随时自助立案、查询。
智慧服务仍在拓展。法庭把辖区基层治理单位、网格员纳入线上调解平台,开展“云端调解”。一起跨三地合同纠纷通过“云视讯”多方连线,两天内达成和解。当事人表示:“没想到不用见面也能解决。”
“示范诉讼+联动执行”:法庭与公安联动,24小时快速出警
沙溪法庭联合公安设立全省首个“执行110警务协作站”,实行24小时快速出警,辖区线索40分钟内完成拘传。
在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中,法庭通过“示范诉讼+联动执行”,一次性为17名农民工追回23万元。工友代表紧握执行干警的手连声道谢。
三年来,法庭通过“督促履行+网格协查+定期回访”机制,促成主动履行金额300余万元。一面写有“执行神速 真诚为民”的锦旗表达了群众肯定。
清晨,沙溪法庭干警习惯在“三面镜子”前驻足:衣冠镜正形象、历史镜忆初心、思想镜淬品格。这支以“90后”为主的团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化解民忧。
“他们是用心的年轻人。”当地群众这样评价这支获得“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称号的队伍。通江法院院长刘伯梅表示:“我们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让‘枫桥经验’在红土地上焕发新活力。”(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