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以纪检监察硬担当 守牢农村集体“三资”廉洁防线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是集体经济的“家底”、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命脉”。作为监督执纪的专责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要扛牢政治责任,织密监督网络、严查突出问题、健全长效机制,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拧紧廉洁“螺丝”,切实护航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精准监督,让集体家底“晒在阳光下”。“家底不清、管理混乱”是农村“三资”领域的沉疴顽疾,根源在于信息不透明、监督有盲区。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靠前监督,既要扫清“历史旧账”,将“清产核资”作为破题关键,紧盯盘点、登记、核实、确认等关键环节,做实“嵌入式”监督,以“账证核对+实地盘点”对农村集体“三资”逐一筛查,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又要创新监督方法,打通部门信息壁垒,借大数据构建“智慧监督”云平台,对资金流向、资产租赁、资源发包等关键环节中的异常情况自动预警提示,让“隐性问题”在动态监测下无处藏身,并依托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公示栏等渠道进行公开,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从严执纪,为权力运行念好“紧箍咒”。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的“微腐败”,看似是“蝇贪蚁腐”,但蚕食的是群众的“救命钱”“幸福款”,动摇的是党的执政根基。纪检监察机关要以“零容忍”态度强化震慑效应,一方面,紧盯资金审批、资产处置、资源发包等重点环节,搭建直达群众的问题线索“直通车”,对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行为快查快处,坚决斩断伸向群众利益的黑手。另一方面,深化“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开具靶向警示良方,以纪法铁律划清红线,用典型案例树立镜鉴,让村级干部在以案为鉴中知敬畏、于警钟长鸣中存戒惧、从思想深处守底线,为基层“微权力”安装“防腐锁”,切实守护好群众的“幸福家底”。

健全长效机制,为规范管理筑牢“防护墙”。严管农村集体“三资”,既要以“当下改”破解突出问题,更需依靠长效机制。纪检监察机关要推动制定“三资”领域“微权力”负面清单和操作规范清单,设定资金使用分级审批细则,明确资产处置规范流程,维护资源发包公平竞争,并以纪检监察建议书为有力工具,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建议,推动相关部门补短板、堵漏洞。同时,构建协同监督体系,激活多方监督力量,实现部门间监督信息互通、问题线索互移、整改成果互认;并建立常态化“回头看”监督闭环,定期检查整改情况,推动监督从“事后补救”向“源头防控”转变,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筑牢“防护墙”。(尹晟泽)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