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织牢“红色底盘” 精准覆盖网格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唯有以党建为引领,将组织力量延伸至基层末梢,才能织密服务网络、回应群众关切,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真正筑牢人民城市的“红色底盘”。

组织扎根末梢发力,筑牢治理“桥头堡”网格管理的根基在基层,活力在末梢。社区党组织需打破“固定”运作模式,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让组织体系与居民生活场景深度融合。例如,针对本小区的特点,可按“1个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模式,把党组织触角延伸至单元门内。党员中心户亮明身份,承担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职责,使组织力量从“会议室”下沉到“家门口”。通过这种“根系式”布局,社区党组织成为回应群众需求的“第一响应者”,让治理触角感知到每一户家庭的冷暖。

织密网络力量融合,凝聚共治“向心力”网格管理不是“独角戏”,需整合多元力量形成合力。社区党组织可牵头建立“党建联盟”,吸纳物业、业委会、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构建“资源共享、问题共解”的协作网络。比如,针对小区环境整治难题,由社区党组织统筹,物业负责设施维护,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形成“多方搭台、共同唱戏”的格局。同时,设立“议事会”“楼栋议事会”等平台,让居民、回收人员、分类指导员等群体面对面协商,将分歧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力量融合,让“各吹各调”变为“同频共振”,使治理网络既有硬度又有温度。

网格管理精准覆盖,打通服务“微循环”精细化是网格管理的关键。社区可按“规模适度、方便管理”原则,将辖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党员志愿者+专业社工”的服务团队,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网格员每日巡查时,既收集垃圾分类、设施损坏等民生问题,也记录独居老人、特殊群体的需求,建立“民情台账”动态更新。针对居民反映的“回收人员争抢垃圾”问题,网格团队可联合物业划定专属回收区域,明确时间节点,通过“定点、定时、定责”避免冲突。精准化的网格管理,让治理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

党员先锋服务暖心,激活队伍“战斗力”党员是网格管理的“红细胞”,需在服务中彰显先锋本色。社区党组织可开展“亮身份、践承诺”活动,组织党员认领“责任岗”——有的负责帮扶独居老人,定期上门打扫卫生;有的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员,在投放点现场引导;有的牵头调解邻里纠纷,用耐心化解矛盾。针对回收人员多为老年人的特点,党员志愿者可主动上门,用通俗语言讲解小区规定,同时了解其实际困难,协调社区提供必要帮助。通过“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让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治理效能,使“红色身影”成为社区里最温暖的风景。

马上响应诉求速办,提升网格管理“加速度”群众满意与否,关键看诉求能否快速解决。社区党组织需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实行“首接负责、限时办结”,接到居民投诉后,社区应在24小时内上门核实,3个工作日内拿出解决方案,向居民实时反馈进度。对于复杂问题,启动“吹哨报到”机制,联合城管联合处置,避免“推诿扯皮”。同时,利用微信群、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开通“线上诉求通道”,让居民随时反映问题、查询进度,真正把群众呼声当作“冲锋号”,用效率赢得信任。

党群连心共建共享,画好治理“同心圆”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民共建、人民共享”。社区党组织可通过“党群议事会”的方式,让居民参与治理决策——从小区停车位规划到文化活动安排,从垃圾分类细则到公共空间改造,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同时组织“邻里节”“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增进邻里感情。针对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可邀请其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让他们从“治理对象”变为“治理力量”。通过共建共享,让居民感受到“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使“红色底盘”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强磁场”。

通过组织扎根、力量融合、网格精细、党员带头、快速响应、党群共建,将党建引领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人民城市的“红色底盘”愈发坚固,每一位居民都能在社区中真切感受到归属、获得与幸福,这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温暖注脚。

(北京市通州区潞邑街道办事处 王旭)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