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浙江海宁:“三方协同”构建基层治理新范式

近年来,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以“三方协同”(社区、物业、业委会联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机制破壁、流程再造、资源统合等举措,成功破解老旧小区设施维护难等一系列治理难题,实现治理效能与居民满意度双提升。

机制破壁: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

在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维修资金短缺、治理力量薄弱的背景下,海洲街道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紧抓“三方协同”,打破传统治理模式中资源分散、职责不清的瓶颈。党委牵头,联动住建部门、物业公司以及业委会,形成“资源共用、责任共担”的治理合力,推动物业经营性收益与专项维修资金的有序转化。其中,创新“三级联审”机制,对产权核验、数据初核和业委会终审进行全流程把关,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同时推行线上线下“双公示”制度,将资金流向在社区公告栏和线上平台同步公开,提升居民信任度和参与度。

以联塘社区洛川小区为例,该小区将经营性收益划转至专项维修资金,成功激活“沉睡资金”转化为“源头活水”。首单10万元资金注入,惠及800余户居民,实现从“资金难动”到“治理有效”的转变,形成可复制的老旧小区治理范式。

流程再造:议事创新构建决策闭环

面对基层治理中居民参与度低、决策效率不高的问题,海洲街道构建起需求收集、协商落地、成果反馈的标准化治理链条,推动居民诉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治理清单。各社区先后推出“民生恳谈日”、临时“流动议事会”等新举措,打造“睦邻议事亭”、邻里“唠嗑”点等空间,将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纳入议事范畴,提升治理的包容性与实效性。

在梨园社区基隆墩小区,“啡凡议事会”这一创新形式,将楼道灯安装等民生难题转化为三方协同议题,通过实地勘察、清单化协商和物业兜底,成为柔性治理与需求响应融合的标杆。通过这一议事流程,居民诉求得以及时回应,社区治理更加贴近实际。

资源统合:合作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资源分散、供需错位是制约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海洲街道通过“需求-资源”双清单机制,精准对接居民服务需求与辖区资源供给,街道党工委牵头组织,联合商户、企业、居民代表等多元主体,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实现服务供给与治理需求的高效匹配。设置“红篱笆议事”“邻里帮帮团”等机制,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微改造、微治理,推动资源活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如,长丰社区百悦府小区通过“居民众筹+街道支持+物业兜底”模式,将架空层改造为共享空间,引入企业资源完成空调、桌椅等设施采购,既满足了居民日常使用需求,也实现了物业资产的增值利用;梅园社区三里南区小区通过“红篱笆议事”机制完成道路广角镜增设、快递临时置物点规划,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党建办 陈曦)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