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社会篇 > 正文

持续提升思政引领力

【学思践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全面布局和战略思考,也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中居于首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在高校工作中,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学校治理、教育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坚持教育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障,将其贯彻到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使命。

持续推进育人共同体建设。始终牢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重要定位,将打造育人共同体、共建学校“大思政”作为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抓手。坚持守正创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方面,在加强思政工作顶层设计、汇聚各方工作合力、加强协同育人保障方面重点发力,不断完善思政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水平。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注重提升高校教师的创造力。高校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建强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途径。要不断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人才保障效应,不断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高校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自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健全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结合不同岗位实际,精准锻造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本领,汇聚起共建“大思政”的强大合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高校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挖掘凝练既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导向,又能彰显学校独特文化特质的大学精神,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打造各类文化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提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实效。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结合青年学生群体特点精准开展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的宏大叙事主题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有机关联、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场景生动贯通,协同打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使之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价值引领方面发挥作用。

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增强思政引领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一方面,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结合青年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青年学生提供包括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实习实践、就业创业帮扶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把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落到实处,聚焦青年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个人成长和满足社会需要实际,精准解决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在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中,持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充分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实现个体价值观念的塑造。

(作者:赵国栋,系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