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这番话语,深刻揭示了党员担当在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在陕西神木毛乌素沙地,共产党员张应龙用二十余载治沙实践,让“党员担当”有了生动具象。他放弃大城市高薪待遇,怀揣“为故土谋生态、为乡亲谋幸福”的初心,返乡承包19.2万亩荒沙地。即便树苗夭折、资金告急、质疑不断,党员使命感始终支撑着他二十余载,终让42.8万亩沙地林草覆盖率从3%跃升至65%,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这条“绿进沙退”之路,既是生态保卫战,更是党员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实践。
张应龙本可安享都市高薪,却因“家乡沙地荒芜、乡亲发愁”的牵挂,以党员责任自觉返乡。这份选择回应“初心使命”。当个人舒适与群众期盼、局部利益与长远发展冲突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首位,放下“小我”安逸,扛起“大义”责任。这样的担当遍布各领域,科研战线,党员科研者隐姓埋名攻“卡脖子”技术;乡村振兴一线,党员干部扎根基层解纠纷、谋增收;应急现场,党员救援者逆行护安全。无论岗位如何,党员担当的起点都是“为人民奋斗”,让平凡选择有了不凡重量。
张应龙治沙路步步荆棘:树苗枯萎,他凭党员韧性从头摸索;资金短缺,他抵押资产、四处奔走;面对冷嘲热讽,他以党员信念默默坚持。他从不被困难击退,反而越挫越勇。不懂技术就对接科研院所请专家指导;缺资金就创新“治沙+产业”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是党员担当的鲜明特质。当下社会,乡村振兴的产业瓶颈、生态保护的平衡难题、民生改善的复杂纠纷,都需要党员拿出这份勇气。不回避问题、不畏惧挑战,把“难事”“烫手事”当成责任,在攻坚克难中践行入党誓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张应龙的事迹,是新时代党员担当的缩影。新征程上,不必人人治沙,但需人人如张应龙般心怀担当、坚守初心。无论身处要职还是基层,若将“为人民服务”融入日常,以“攻坚克难”勇气践行行动,牢记“谋长远、惠民生”境界,便能在各自领域践行党员担当,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献力。(乔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