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产教融合赋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关键课题。产教融合作为打破教育与行业壁垒的重要路径,正推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实践化转型,为行业在新人口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学前教育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与质量突围的关键期,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远超以往的要求,这也倒逼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通过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政策引领:产教融合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方向

国家层面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视持续加深,为产教融合的推进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这些政策的指向在于: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将职业要求与教育过程深度融合。在政策框架下,高校需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桎梏,将社会需求、行业标准内化到人才培养全流程,构建以实践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这意味着人才培养方案需精准对接人口变化下的行业新需求——既要有应对生源波动的灵活性,又要有保障教育质量的专业性,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让培养出的人才既懂理论又通实践,符合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综合要求。

模式创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导向的体系重构

产教融合绝非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理念革新,其重心在于实现高校与行业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高效对接,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锻造”转型,这种转型不是局部调整,而是对培养模式的系统性重构。

在课程体系层面,高校需打破学科壁垒,将行业中的典型需求、前沿动态和实践难题融入课程设计。例如,针对少子化背景下家长对“特色教育”的需求,课程中可增设“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开发”“个性化教学策略”等模块,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一线园长的作用,构建专业知识与行业发展、实践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打造从行业一线到教学研究岗位的全链条人才培养路径。

这种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将幼儿园教师岗位的能力要求、行业竞赛的标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学分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标准化训练达到岗位准入水平。

实践深耕:构建真实场景下的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产教融合为实践教学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实践环节从“模拟演练”走向“真实场景”。这种转变让学生得以在毕业前就积累应对行业复杂情况的经验,尤其适用于人口变化带来的行业新挑战。

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通过与幼儿园、教育机构共建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实践环境。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一线实践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推动学生深入行业一线,参与实际工作过程,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理解理论知识、锤炼教学技能。

实践体系的构建需呈现“阶梯式进阶”特征:大一开展“教育观察”,聚焦人口变化下幼儿园的运营模式调整;大二进行“教育见习”,针对小规模班级设计活动方案;大三实施“教育实习”,独立承担班级管理与教学任务;大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以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为导向。这种层层递进的实践安排,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能培养其对行业的认知和职业认同感,为其未来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师资升级:打造跨界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水平。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需实现从“单一学科”到“跨界融合”的转变,打造一支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队伍。这是应对人口变化和行业转型的核心保障。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常态化。高校可建立“教师行业实践研修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3~5年需在幼儿园挂职锻炼不少于6个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脱离行业实际。同时,鼓励教师参与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指导” 等政府项目,在服务地方教育的过程中更新知识结构。

在队伍结构上,需构建“专职教师+行业导师”的双师教学团队。从幼儿园、教育集团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园长、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任务,与校内教师形成优势互补。例如,行业导师可结合自身经验,专题讲解“人口变化下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策略”,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实践指导。此外,还可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吸纳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教师,共同研究少子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研究与教学能力。

挑战与未来:构建协同共生的终身学习生态

产教融合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多方协同、资源整合等现实挑战。例如,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常因目标不一致(高校重培养、园所重运营)导致深度不足;人口变化带来的行业不确定性,也使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滞后于需求变化。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构建政府、高校、幼儿园、社会“四方协同”机制。政府负责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明确产教融合的激励措施;高校聚焦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建立适应人口变化的预警调整机制;幼儿园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实践需求转化为教学资源;社会力量(如教育企业、公益组织)提供技术支持与资金保障,共同搭建开放共享的教育平台。

未来,更需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生态系统。随着人口结构持续变化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学前教育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将动态调整。因此,需建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贯通体系,通过“高校—幼儿园”联合培训、在线课程更新、行业论坛等形式,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充电。

结语

人口变动带来的挑战,实际上也是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倒逼。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产教融合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回应这一时代之问的关键举措。从政策引领到模式创新,从实践深耕到师资升级,每一个环节的改革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培养出既懂专业又通实践、既能适应变化又能引领发展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在“幼有善育”的目标指引下,产教融合将持续赋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让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师走进幼儿园,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周静娴)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