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卖行业竞争加剧和“萝卜快跑”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商业化运营,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随着数字经济持续深化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迭代创新,各地也在积极因地制宜,探索完善针对新就业群体的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有效改善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环境,激发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服务为基,夯实根本保障。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体系是破解新就业群体生存发展困境、建立政企社互信机制、奠定多元共治基础的重要抓手。宁波市鄞州区创新性构建“党建领航・五港相济”服务体系,依托区级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创新推出“10+X”标准化服务套餐,既保障桌椅、空调、充电桩等10项基础设施供给,又延伸出送清凉、送温暖等人文关怀项目,以“硬件+软件”双轮驱动实现“凝新聚力”;整合14个职能部门组建“鄞聚帮帮团”,通过常驻单位日常值守、轮值单位定期服务、专项单位应急响应的协同机制,打造“预防性调解-动态化监察-专业化法援”全周期维权链条,不断完善权益保障维度。这种集“温暖歇脚点、能量加油站、贴心服务站”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既解决了充电难、休息难等现实痛点,更通过司法赋能提升了职业安全感,为优化新就业形态发展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现实样本。
融入为要,强化社会认同。新就业群体是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产物,社会认同与价值实现仍面临职业归属感弱、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化融入服务成为消除社会隔阂、增进身份认同和提高参与意愿的关键桥梁,而制度融入是有效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进而增强社会认同感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特征的工伤保险制度,探索“职业伤害保障”等创新险种,完善社保跨平台、跨地区转移接续等多种方式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新就业群体享有与传统就业者平等的制度性权益,夯实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在此基础上,搭建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行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平台,促进社会融入和价值实现,激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共治为标,筑牢长效机制。协同共治既是新就业群体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新业态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宁波市鄞州区通过构建新就业群体双向服务清单,如组建“新锋骑手”流动巡逻队,建立“服务-治理”双向赋能机制,将新就业群体转化为城市治理的“移动探头”和“神经末梢”。这种治理模式通过角色重构和价值重塑,推动新就业群体主体身份从“服务提供者”升级为“治理共建者”,个人价值实现从经济报酬拓展到社会认同,进而促进管理方式从单向管控转向多元协同。这一过程不仅使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的积极力量,更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力社保局 叶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