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烟雨的朦胧诗意里,余杭纸伞始终是一抹无法复制的文化符号。从社交媒体上的国风大片,到综艺里匠人指尖翻飞的“中式浪漫”,再到国际秀场上的东方美学——这件传承250余年的非遗瑰宝,正在征服现代审美。
这把穿越千年的伞,何以让人如此着迷?其奥秘不仅在于传统与潮流共生之美,亦在于它蕴含的廉洁品格:“取竹为材,虚心亮节;劈蔑制骨,要正要直;伞架为人,团结互助;桐油涂面,防腐拒变。”这既是制伞之道,亦是处世之德。如今,余杭纸伞不仅是工艺精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通过其承载的深厚廉洁文化,诉说着“持正守廉”的永恒价值。
读懂竹骨铮铮,铸就刚正不阿之魂,立起“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品格。竹骨挺直而有节,虚怀若空却坚韧不折,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竹之特性——深藏时已具气节,高耸时仍怀谦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竹在岩缝中倔强生长的写照;“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诉说竹子愈老愈坚的品格……这些传世佳句,无不彰显着竹子与生俱来的高洁气韵,恰如君子之风,历久弥新。而在传承古法的余杭纸伞制作中,竹骨的铮铮品格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匠人们开春便四处寻觅优质毛竹,经过刮青、劈骨、锯槽等工序,将一根青竹化作三十六根伞骨。经过淬炼的竹骨,最终撑起的不仅是一方晴雨,更是风骨的传承。人如伞,骨正不腐。党员干部当以竹为师,既要如破岩之竹般锚定理想信念,又要似凌霜之竹般永葆清廉本色,更需像伞骨般经得起千锤百炼,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锻造“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让竹之精魂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绽放新的光彩。
读懂伞架巍巍,强化团结互助之德,涵养“一心为民谋公事”的为政操守。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把余杭纸伞,撑起的是为民遮风挡雨的担当。繁体“傘”字由五个“人”字组成,恰似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伞骨如干部扎根基层,唯有同心而列,以民为本,方能聚“万众一心”之势,成“风雨不动”之功,从而练就遮天风雨之穹盖。再者,余杭纸伞的传承故事,亦是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当这项百年技艺面临失传危机时,匠人们用行动诠释了为民守艺的真谛——他们走村入户寻访老艺人,将散落的技艺碎片重新串联;他们开设公益课堂,让年轻人在一劈一削间传承文化血脉……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为民服务要把身子沉下去,把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当作工艺品来雕琢,既守住传统的温度,又撑起时代的晴空。当万千“小伞”连成一片,就能为百姓撑起永不收起的“幸福保护伞”。
读懂油衣韧韧,淬炼拒腐防变之能,锻造“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防腐真功。余杭纸伞伞面用料讲究,伞匠们以桃花纸为底,经柿子漆浸润,再刷桐油固形,造就其“雨打不破、日晒不裂”的传世品质。每一道工序恰似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成长历程——以纪律规矩,炼品格似漆之坚韧;用实践锤炼,固操守若油之密实。面对各种“围猎”和诱惑,党员干部要如同余杭纸伞制作一般,建“防火墙”、设“隔离带”,坚决把“小火苗”挡在门外。同时,拒腐防变不仅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更要文化细雨般的浸润滋养。如今,当体验者在伞面留白处题绘“青莲”“墨竹”时,传统文化与现代廉洁理念便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把把匠心独具的“廉洁伞”启示我们: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既要有“桐油固形”的坚定意志,又要有“彩绘点睛”的创新智慧,唯有刚柔并济,方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纪委、监察办专职监察员 王尧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