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不屈意志奏响胜利凯歌;八十年后,硝烟散尽的神州大地繁花似锦,但那段熔铸着志气、骨气、底气的峥嵘岁月,始终是我们这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原乡。作为新时代的接力者,我们既要回望历史汲取力量,更要以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学先烈“志如钢”,在理想灯塔下校准人生航向。杨靖宇将军胃里的草根棉絮,藏着“中国人骨头是硬的”的民族气节;赵一曼狱中写下的“甘将热血沃中华”,映照着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我们这代人读抗战史,首先要读懂“为何而战”的信仰密码。当把个人理想嵌入民族复兴的坐标系,就不会在“内卷”中迷失方向,不会在“躺平”前缴械投降。航天青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逐梦星辰,把实验室当作新战场;支教老师扎根大山深处播种希望,用粉笔书写“为党育人”的答卷——这正是抗战精神在当代的生动演绎。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为国为民”的初心成为终身课题,把“请党放心”的承诺转化为日复一日的实干。
承先辈“勇担当”,在时代浪潮中勇做弄潮儿。平型关大捷的枪林弹雨里,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勇气;百团大战的烽火硝烟中,藏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血性担当。如今,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科技攻关的“卡脖子”难题、乡村全面振兴的硬骨头、基层治理的千头万绪,都是我们这代人的“娄山关”“腊子口”。“90后”工程师在芯片实验室彻夜攻关,只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00后”消防员在洪水中筑起人墙,用青春身躯守护万家灯火——这些场景,与八十年前的英雄壮举一脉相承。我们这代人不需要像先烈那样直面生死,但必须传承“事不避难”的担当:在岗位上拒绝“差不多”,在挑战前敢啃“硬骨头”,让青春在攻坚克难中绽放锋芒。
继往圣“创未来”,在复兴路上续写时代华章。从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到深圳特区的“拓荒牛”;从地道战里的智慧闪光,到如今人工智能的创新突破——抗战精神中“自力更生、敢为人先”的基因,始终在华夏儿女血脉中流淌。我们这代人站在科技革命的风口,更要把“创新”二字刻进骨子里。青年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勇闯无人区,让中国标准领跑世界;返乡青年用直播电商激活乡土资源,让乡村焕发新活力。这些实践证明,新时代的“抗战”,是与自身惰性的较量,是与技术壁垒的赛跑,是与发展瓶颈的较劲。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扎根,用“功成必定有我”的豪情开拓,让创新成为青春最亮的底色。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组织部 杨潇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