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这份沉甸甸的文件,是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的行动指南,更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又一次深情告白。它如同春风化雨,为兜牢兜实民生底线注入磅礴力量,也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实干为民、纾困解忧的时代召唤。在新的赶考路上,唯有将政策温度转化为百姓真切的获得感,方能在细微处见真情,于实干中显担当。
政策如春雨,润泽民心需见行。《意见》的千钧分量,不在纸上,而在群众心头。政策春风能否真正化为滋润百姓心田的甘霖,关键在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倘若党员干部只满足于“文来文往”“会来会去”,再好的政策也会悬在半空、凉了民心。“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源自脚沾泥土的躬行。党员干部当主动走出机关大院,沉到社区村居、市井烟火中去,在家长里短中感知“急难愁盼”,在嘘寒问暖里体察“愁眉不展”。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如何破冰?家门口的托育短板如何补齐?零工群体的权益保障如何落地?唯有在倾听中找准“靶心”,在调研中摸清实情,才能让《意见》的“大蓝图”精准对接百姓的“小日子”,使政策的暖流精准滴灌至每个期盼的角落。
精准施良策,靶向发力解愁盼。民生诉求千头万绪,痛点堵点各不相同。过去“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帮扶,常显力不从心。《意见》的深层智慧,在于倡导精准识别、靶向施策。这要求党员干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在纷繁复杂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共性需求里洞察个体差异。对失业人员,既要送岗位更要强技能;对困境老人,既要保基本更要优服务;对育幼家庭,既要减负担更要提质量。要善用改革思维破难题,以“绣花”功夫求实效。比如,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新模式,打通居家养老“最后一米”;建设“零工驿站”,为灵活就业者撑起权益“保护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基层群众看病不再难、不再远。以“量体裁衣”的精准和“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把群众的“问题清单”逐一变为“幸福账单”。
浚源谋长远,固本培元筑基石。民生改善非一日之功,幸福底线需久久为功。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正是对民生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警示我们,既要倾注满腔热忱攻坚克难,又要保持清醒冷静,遵循发展规律。民生投入不能搞寅吃卯粮的“透支”,也不能追求华而不实的“盆景”。党员干部需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根本之事。要科学研判财力可持续性,优先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确保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项政策都经得起时间检验。更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浚其源泉”,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夯实民生幸福的制度根基,让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公平、更可持续、更有质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将政策阳光播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实干实绩把民生“兜底网”织得更密更牢,在兜牢亿万群众幸福底线的壮阔实践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华章。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街道办事处 马大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