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让干部敢为与善为同频共振

“干部敢为”是推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干部善为”是破解难题的智慧钥匙。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让干部既卸下“怕出错”的思想包袱,又掌握“会干事”的方法本领,关键在于构建“敢为”与“善为”的同频共振机制,通过制度激励、能力提升、环境优化协同发力,让干部在面对风险挑战时敢于谋事、善于成事,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消除思想顾虑,以容错纠错筑牢敢为根基。实践中,有的干部存在思想负担,面对工作中的难题顾虑较多、闯劲不足。破除这些思想障碍,需构建“精准容错+动态纠错”的闭环体系。一方面,通过出台容错纠错实施细则,清晰界定“可容之错”与“不可容之过”,将“因缺乏经验导致的探索性失误”与“因谋私导致的违规性错误”严格区分,为干部干事创业划出“安全区”。探索允许干部在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等领域“先行先试”,同时强化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估,既鼓励创新突破,又坚守政策法律底线。另一方面,持续完善纠错帮扶机制,推动“问责处罚”向“整改提升”深化。坚持“容错不纵容、纠错为扶正”的原则,让干部感受到组织“容错”背后的信任、“纠错”背后的期待。同时做好澄清正名工作,切实消除干部担当作为的后顾之忧。

补齐能力短板,以专业训练提升善为本领。敢为是态度,善为是能力。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等新任务,部分干部亟需提升专业能力。对此,需构建“靶向培训+实战锤炼”的能力提升链。在培训内容上,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开设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业界精英授课,帮助干部更新知识储备。在培训方式上,推行“案例教学+情景模拟”,通过复盘真实项目、模拟突发事件处置等,提升干部应急处突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实战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选派干部到经济发展主战场、基层治理第一线挂职,安排其在规定周期内牵头落实重点任务,并建立“导师帮带+阶段考核”机制。这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模式,让干部在攻坚克难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努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优化干事环境,以正向激励激发内生动力。干部的干事积极性,受用人导向、考核评价机制和社会氛围等多重因素影响。营造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良好环境,需构建“多维激励+社会认同”的生态体系。在选人用人上,突出实绩导向。对在改革创新中善作善成、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履职不力、状态不佳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探索建立科学的“担当作为评价机制”,将创新成果、群众评价等纳入考核,让“善为者”脱颖而出。在社会氛围营造上,弘扬“实干文化”,选树敢为善为的先进典型,通过媒体宣传、表彰等形式,彰显担当作为的价值,推动形成“为担当者担当”的广泛共识,让干部感受到组织关怀与群众认可,增强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荣誉感,进一步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中共嵩明县纪委 吕曼娟)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