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是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立足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株洲“制造名城”培育需求,以建设新型交叉学科为着力点,有效整合多学科优质资源,紧密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学科方向,提升学科水平。在媒介融合加速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以“铸魂赋能・扎根‘湘’土”为核心理念,聚焦传媒艺术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出“校地共生、三驱联动”的“在地化”教改新路径。
学院拥有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学位点,2015年起,在广告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开展跨学科大类培养教学改革,通过构建“双定位”目标、“双融合”路径、“双动力”护航,将人才培养定位、方法和机制“三驱联动”,将教育教学扎根于三湘大地的文化沃土与产业实践中,不仅破解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痛点难题,更培养出一批“爱湘、知湘、兴湘”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高校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经验”。
“双定位”铸魂: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同频共振
“在地化”培养的核心是让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在真实的训练场铸魂提能。学院确立了“家国情怀和高阶复合专业能力”的双定位培养目标,将“德艺双馨”的育人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
(一)以湖湘文化为根,厚植“爱、知、兴”的家国情怀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三湘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是育人的宝贵资源。学院坚守“德以润心,文以育人”理念,将湖湘文化、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起“全方位融入、全要素浸润”的思政教育体系。
在内容载体上,学院组织编写了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的系列教材和参考书,出版了以湖南红色故事、非遗传承为主题的著述,让学生沉浸式触摸家乡的文化脉搏。在传播平台上,依托各类线下活动和2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7个校院级公众号等,打造“讲好湖南故事”主题传播矩阵。近五年,有100多个学生作品被地方企业采用,480多项省级以上奖项被学生斩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率达80%,包含地方内容的视频、文字等作品2000余篇(条),成为外界了解湖南的生动窗口。
(二)以复合能力为要,锻造“全媒融创”的专业本领
面对媒介融合时代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学院打破专业壁垒,建设传媒艺术专业集群,秉持“厚基础、宽品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培育精通“采编写—摄录制—创策设—播传营”业务的“全媒融创”复合应用型人才。通过学院主导、系部联合和本科生导师制,保障“全学程贯通、进阶式推进”的三段式培养。四个专业在大一大二进行大类培养,学院创新构建了体现传媒艺术领域共性知识要求和融入数智技术、包装特色、跨文化传播等交叉学科知识的“1+1+N”课程模块,夯实通识基础与跨学科认知;大三分专业深耕,要求学生精通1至2项专业技能,并熟练运用全媒矩阵,强化学生个性培养和复合型专业技能;大四通过“实战化”实习与“真题真做”毕业设计,打通由学生作业到作品,再到产品的转化链路,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
作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载体,“1+1+N”专业群模块即“1”个本专业核心课程,“1”个依托学校“大包装”学科群优势的特色支撑课程,“N”个跨学科选修课程,比如广告学与新闻学交叉融合的“数智媒体融合”课程模块、广告学与戏剧影视文学交叉融合的“影视 IP开发与包装”课程模块等。这种“艺文交叉、数智耦合”的课程模块设置,让学生既懂专业原理,又能灵活运用跨学科交叉的多媒介知识和技能。
“双融合”赋能:科教与产教双向贯通激活育人效能
“在地化”培养的关键,在于打破高校与地方的“围墙”,让教育教学从“课堂闭环”走向“校地共生”。学院通过“立体化”科教融合和“全链条”产教融合,将科研资源、产业需求转化为育人动能,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生态。
(一)科教相长:让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实践
通过“项目助教改、成果进教学”机制,学院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依托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基地,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湖南包装广告创意基地、湖南省炎帝文化研究基地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一方面,校企导师将“智能包装广告”、《<湘报>与晚清湖南新闻事业现代化研究(1897-1911)》等科研项目拆解为学生可参与的子课题,让学生逐渐掌握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改、教材、案例等,如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立项的课题成果《智能广告》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省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十大案例”《数智技术与广告学深度融合研究》产出的成果进入教学体系,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成果融入马工程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等。
学科竞赛是科教融合的重要纽带。学校根据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赋积分,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入学分,学院持续推动“科研-教研-竞赛”深度融合,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研促创”机制,举办双创实验班,组织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承办省精神文明建设公益广告比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校赛等,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传艺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近 5 年,学生依托科研项目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省级50余项,获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奖5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二)产教相通:让地方需求引领育人方向
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能解决地方的“真问题”。学院建成了苹果一体机电子采编室、多功能演播厅、虚拟演播室等教学实验设施;建设名师工作室和工作坊、科普基地,在系部建设产教融合教研室。学院将“教育链、人才链”衔接“产业链和创新链”,与企业展开师资互聘共培、教材案例共建,实现课程与技术资源共享;通过PBL项目式教学,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依托国家级包装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现代传播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智能教育研究院等4个省级、20余个校级校地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更为校地协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攻关站”,尤其为本地的千亿级产业链集群“中国包谷”的包装行业整合服务补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高校“科研—教学—育人”闭环与地方“需求—资源—发展”场景深度绑定,构建了“政府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验题”的科产研协同、成果转化链条,实现了“需求牵引、人才共育、产出适配”。
通过参加省博物馆“数字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等项目,学生团队成功地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汉代织锦纹样、利用VR/AR/XR技术开发全息剧场等;学院与醴陵市政府合作开展“文旅融合城市推广计划”,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醴陵陶瓷谷、渌江书院等景点曝光量大幅提升。学院每年与地方企业共同完成的经典实践案例达到10多个,学生从创意策划到落地执行全程参与,这种“真刀真枪”的训练,让毕业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近5年,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 95% 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
“双动力”保障:考评促培与绩效激励筑牢长效发展基石
“在地化”培养的可持续,离不开科学的考评体系与激励机制。学院创新构建“考评促培和绩效激励”的双动力机制,将“服务地方”纳入人才培养全链条评价,形成内生发展动力。
(一)以“目标达成度”为核心,健全学生考评体系
学生培养好不好,要看服务地方实不实。学院一方面开展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比如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历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选拔学生讲解员和翻译,为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峰会、省博物馆、市博物馆挑选培训志愿者和讲解员等;另一方面将“本土服务度”纳入师生考评核心指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作为考评成员,目前,30%的课堂作业都结合了湖南实际案例,100%的实践作品结合了地方真实问题,70%的毕业设计对接了企业需求。同时,还将参与地方项目和志愿服务等纳入学生评先评优体系,引导主动服务地方。由我院学生代方舟、吴思衡负责的全国大学生红色精神志愿宣讲活动“星火宣讲团”从全国286所高校1266个社团中脱颖而出,荣登“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及团队征集活动”榜单。在“服务地方有回报、成长路上有激励”的环境氛围中,更多学生主动投身地方建设。
(二)以“社会贡献度”为导向,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要让教师愿意扎根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学院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中广天择、拾意文化科技公司以及全省14个地州市宣传、文旅和媒体部门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依托学校的包装产业联盟企业,助力师生服务行业和地方需求。另外,在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中,将“成果转化”与论文、项目同等对待;鼓励教学内容融入本土资源,培育相关成果;体现“湘字号”特色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可以额外获得加分权重,同时每年各专业至少提交1个地方典型案例进入教学资源库。
激励机制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近年来,青年教师连续获得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2024年新增50万元/个的企业项目有10余个。他们的研究聚焦“文化+科技”,为企业提供新质生产力方向的服务。近三年,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教师团队撰写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有效路径和基础性工作研究》等报告获得3项省社科成果奖,并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批示。近5年,学院教师立项国家级课题10多项、省级课题50余项,5项成果获省级社科成果奖,形成“研究地方、服务地方、成就自我”的良性循环。
经过近十年探索,学院“在地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得到学界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人才培养方面,毕业生留湘率稳步提升,近5年分别达63.71%、67.36%、66.72%、72.35%、70.43%,他们活跃在湖南新闻媒体、政府机关、文化企业等领域,成为地方传媒艺术产业的中坚力量。湖南笑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伟胜便是其中的代表,其打造的“湘派脱口秀”品牌,年演出超 300 场,成为传播湖湘文化的新载体。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取得了一系列“第一”:出版我国第一部智能包装广告学术著作、第一本《智能广告》教材;广告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新闻学原理”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成国家级包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委会秘书长单位等。这些成果不仅夯实了办学基础,更强化了服务地方的能力。
学院的“在地化”经验已产生广泛影响,并先后在全国新闻学院院长研修班、湖南省新闻传播学会年会等平台分享实践心得,吉首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省内外兄弟高校多次前来交流学习。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改革成果,认为其“精准把握了地方高校办学的痛点,为产教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对地方高校而言,就是要把根扎进地方的文化土壤与产业需求中。”学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在地化”人才培养改革,让更多“爱湘、知湘、兴湘”的传媒艺术人才茁壮成长,为湖南文化强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这一实践启示我们: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在于盲目追逐“高大上”,而在于立足本土、深耕细作,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紧密绑定,在服务地方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正是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体现。
(作者:王丽萍 阳海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