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对每一个急难愁盼的回应里,也融入每一项具体而微的举措中。当前,民生需求日益多元、群众期待不断提升,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精准感知、创新服务、闭环落实上深耕细作,方能真正将“人民至上”的誓言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温度。
时时“感知民情”,在精准识别中校准服务靶心。为民服务首先要“知民情”,解决“服务谁”的问题。要破除办公室“信息茧房”,推动党员干部真正沉下去:建立网格员“一日双巡”机制,在社区楼院、田间地头主动“找问题”,尤其关注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完善“城市大脑+民生诉求”智能感知平台,实时捕捉教育、医疗、养老等高频“数字痛点”;更要建立“重点群体动态台账”,对失业人员、慢性病患者、困境儿童等精准画像、主动关怀。只有让感知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方方面面,才能让政策阳光精准照亮每个角落。
处处“创新解法”,在模式变革中提升服务温度。破解民生难题需要“巧心思”,回应“如何服务好”的期待。要善于科技赋能,开发“政策智能匹配引擎”,输入家庭情况即可精准推送可享的补贴、培训、救助项目,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构建“民生服务地图”,整合周边养老托幼、便民维修等资源,打造“15分钟响应圈”。更要聚焦“关键小事”,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解流程“死结”;为老年群体配备“方言导办员”、开通“绿色通道”;推广“社区服务官”制度,让懂政策、有热忱的骨干常驻小区解难题。这些用心设计的服务场景,让冷冰冰的条文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暖意。
事事“闭环落实”,在机制保障中兑现服务承诺。民生工作最忌“半篇文章”,必须构建“事事有回响”的责任闭环。全面推行“首接负责制”,群众反映的问题谁受理、谁跟踪、谁反馈;针对加装电梯、慢性病用药保障等“硬骨头”,建立“一事一专班”机制,集合多部门协同攻坚;更要创新监督评价,开发“民生工单进度”可视化平台,群众扫码即可查询办理节点;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结果直接挂钩干部考核。唯有以钉钉子精神将承诺落地落实,方能让群众从“问题清单”的解决中触摸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民生建设如同绣花,一针一线皆见功夫。每一件急难愁盼的妥帖化解,每一次愁眉舒展后的真心笑容,终将如涓滴细流汇成江海,凝聚成推动社会向善向上的磅礴伟力。(中共攀枝花市仁和区委组织部 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