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域高原上援藏干部的身影到戈壁荒滩里青年干部的足迹,无数实践证明:艰难困苦是培养干部的“大熔炉”,基层一线是锤炼本领的“练兵场”。青年干部当以“自找苦吃”的觉悟主动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壮筋骨、长才干、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
为何要到艰难处?在“国之大者”中锚定价值坐标。“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艰苦边远地区既是发展的短板所在,更是使命的聚焦之地。党中央历来重视在艰苦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从1994年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到如今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肩负使命奔赴雪域高原,一代代青年干部以“缺氧不缺精神”的魄力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第十一批2156名援藏干部中不少是本地、本单位的优秀年轻干部。他们主动告别舒适区,选择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践行“缺氧不缺信念、艰苦不怕吃苦”的誓言,用脚步丈量雪域大地,用实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正是青年干部践行去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何以在苦中成长?于“啃硬骨头”中锤炼真本领。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艰苦环境最能检验、锻造干部的成色和能力。新一批援藏、援青干部奔赴西藏、青海等平均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发展任务艰巨的地区克服发展的“硬骨头”,倒逼他们在实践中练就“铁肩膀”“硬脊梁”。从中央组织部组织的专项培训到各省市针对性的岗前准备,援藏、援青干部不仅带着专业知识而来还带着“从零开始”的谦逊在攻克高海拔地区发展瓶颈中提升自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项目落地、保护高原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青年干部应该以援藏援青干部为榜样去最吃劲的岗位上历练,让每一次经历都沉淀为厚重的实践经验,让实干担当成为最可靠的“通行证”。
如何于实处建功?用“奉献底色”绘就时代华章。援藏工作开展以来,一万余名青年干部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担当精神。他们中有扎根乡村全面振兴一线的“实干家”;有守护生态屏障的“守护者”;也有培育雪域新苗的“引路人”,正是这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让雪域高原焕发新的生机。乡村全面振兴的战场、生态保护的前沿、基层治理的一线都呼唤更多“自找苦吃”的青年干部加入。青年干部要摒弃镀金心态将“艰苦指数”当作“成长指数”,把“群众笑脸”看作“最高勋章”,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民生实事中筑牢初心、奉献青春。
(金华市婺城区新狮街道办事处 金少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