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高原冻土谱写绿电牧歌

清晨,阳光透过稀薄的空气洒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广袤的大地上。5月份,这里仍有降雪,积雪覆盖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清冷的光泽。这里是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以下简称“海北公司”)建设者们追逐光明的战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原冻土上建成了规模可观的光伏项目,不仅为国家新能源发展贡献力量,也探索出一条与当地生态环境、畜牧业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攻坚克难 战天斗地拓新路

项目所在地平均海拔3600米,气候条件异常严峻。海北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柳洪丹介绍,这里全年仅七、八、九三个月基本无雪,冬季冻土深厚;而夏季雨水集中,地表易成沼泽,有效施工期极为有限。

为了克服不同时期冻土及沼泽对施工的影响,海北公司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基础换填工作,包括挖除冻土、碾压基底、摊铺填料、压实填料,仅此一项就耗时四个多月。高海拔导致的缺氧环境,使得高强度作业异常艰难,施工人员流失问题突出。对此,海北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主动吸纳近百名当地农牧民参与建设,并提供针对性技能培训,帮助农牧民更好地掌握光伏组件安装等技能,既缓解了用工压力,也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高原低氧、低压环境对施工设备也是严峻考验。海北公司副站长付佳佳解释道,在此环境下,项目建设现场常见的挖机、装载机、打桩机等施工设备也会出现“高原反应”:发动机进气量下降时,发动机内燃料燃烧不够充分,发动机功率会严重下降;低气压则使发动机冷却液沸点降低,更易沸腾,导致散热效果下降,最终影响设备效能。

面对设备挑战,海北公司现场维护团队迎难而上。风雪严寒中,建设者们穿着厚重的工装,跪在雪地里检修挖掘机。针对高原环境下蓄电池寿命缩短的问题,他们及时更换,保障设备电力供应。同时,加强对设备进气系统的检查和维护,防止堵塞,尽可能保障“呼吸”顺畅,维持设备工作能力。

严控质量 坚守安全生命线

尽管施工条件恶劣,但海北公司的建设者们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从未放松。他们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施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高标准,在关键的330千伏煦光变电站建设中更是精益求精。

公司在安全方面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安全法规,将安全视为生命线,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从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应急预案制定到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即使在施工高峰期单日人员流动超百人次,入场安全教育培训完成率始终保持100%,为项目安全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质量管理方面,海北公司项目部同样秉持“质量第一”原则。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绝不姑息。工程部预算专责刘琳回忆,曾有混凝土振捣棒在零下25℃失效,工人试图简化工序。他徒手抠开未凝固的混凝土,检查发现钢筋间隙存在气泡等严重质量隐患后,公司当即下达红色停工令,连夜拔除44根基桩并重新浇筑。如今,这些经过严格把关的桩基深扎冻土,超声波检测结果甚至优于平原地区项目。

草绿天蓝 绿色发展绘新貌

9月的海北州寒风凛冽,大部分地区的草皮已经枯黄。然而,在海北公司光伏项目现场,光伏板下的草地却绿意盎然。

安全环保监察部的文海成指出,成片的光伏板像一把大伞一样为牧草遮挡了部分阳光,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为板下牧草提供了更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提供优质牧草的同时,项目的光伏组件普遍选用1.5米以上的高支架,确保牛羊可以从板下安全通过、吃草不受影响,其活动也不会损坏光伏设施。这种“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牧光互补”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在保障发电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畜牧业发展,为牧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如今,海北公司在该区域投运光伏装机容量已达91.44万千瓦,建成330kV汇集站2座、110kV升压站5座。当清洁电流在高原汇集,与牧民的生产生活、草原的生态修复和谐相融,这里正谱写着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国能(海北刚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