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广西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推进“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工作,突出代表主体地位,努力拓宽履职“广度”,延展履职“深度”,彰显履职“力度”。全市1.2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紧扣“服务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助推‘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 ”主题,深入基层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注重全参与、强保障,着力拓宽履职“广度”
发挥好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不断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时时是代表、事事有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代表参与“全覆盖”。“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主题活动开展六年来,代表参与率与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中的人大代表全员进站示范,推动解决民生实事和发展难题。2024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依托693个联络站,100%开展活动(代表参与率超95%),召开会议1000余场,邀请群众代表4100多名。共提出代表建议1936件、收集群众建议1013件,形成联络站重点建议913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代表和群众对建议办理及主题活动满意度均达100%。
服务工作“常态化”。紧扣“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工作,以联络站“十个一”活动为抓手,组织代表开展宣讲、调研、接待、服务等活动,推动常态化联系群众,使代表履职常态化、活动实效化。全市693个联络站坚持每月10日定时接待选民,其他时间工作人员常驻,确保“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各县(市、区)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如青秀区新竹社区站点“竹声倾谈”线上平台、兴宁区朝阳商圈站“指尖履职”扫码系统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24小时服务代表“不打烊”,联系群众“零时差”。
科技赋能便捷化。依托“智慧南宁人大”完善服务代表体系,利用代表议案建议工作系统实现代表建议办理标准化、流转无纸化、流程可视化,利用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同步聆听常委会专题讲座,实现代表履职“数智化”。深入推进“站点+”工作,指导提升横州市平塘片区、宾阳县大程片区、西乡塘区美丽南方片区、兴宁区人大代表服务历史文化街区专业联系点等11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点),代表服务群众更加便捷高效,“小平台”发挥出“大作用”。
注重拓载体、谋创新,着力延展履职“深度”
坚持首善标准建强履职平台,在主题活动筹备、联络站重点建议办理督办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代表履职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活力和动力。
平台创建“接地气”。服务中心大局,发挥优势,打造了一批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代表联络站,形成“联络站+立法、产业、乡村全面振兴、文旅、生态、法律、侨务、民族团结”等多领域结合的新模式,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助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三官一员”进站点,全市站点联合公检法司机关累计解决群众难事5000多件,化解矛盾3000多起。如南宁市马山县与河池市大化县共建的跨市联络站,驻站代表联合履职,探索解决边界堵点难点,推动共管共治共建,通过发展水稻制种、修缮“大坛水渠”等建议,改善两地2398户14900多人农田灌溉,带动300多户1000多人增收。兴宁、青秀、西乡塘区采用跨区协同机制,在“三街两巷”设点,共同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活动筹备“一盘棋”。南宁市人大常委会早谋划、早部署,通过工作布置会总结动员,统筹指导县(市、区)人大做好充分准备。全市各级人大上下联动,树立“一盘棋”理念。提前组织驻站代表进园区、访企业、察项目,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向规上企业发放《服务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研,为提出针对性建议奠定基础。
意见建议“搭天线”。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全过程旁听乡镇人代会,通过观摩、查阅、座谈了解基层工作,指导提质增效。发挥联络站在民生实事票决中的作用,全面推行县乡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通过联络站征集项目、监督办理、听取评价,精准衔接群众所盼与政府所为。突出两个“国字号”联系点作用,为基层声音搭天线。南宁市人大作为全国人大预算工委联系点,所提3条建议(如调整留抵退税政策补偿财力受损地区)获采纳。良庆区人大作为全国人大法工委联系点,征集上报4部法律草案意见927条,在已施行的2部法律中采纳28条。
注重贴民意、见实效,着力彰显履职“力度”
坚持民生无小事,坚持实干为要,推动“马上办”、“回头看”,下大力气推动把群众意见和代表建议从“纸上”落到“地上”。
重点建议“马上办”。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及时召开重点建议交办会集中交办。利用“智慧南宁人大”系统,实现重点建议办理全流程标准化、无纸化、可视化,代表可随时查看进度、在线沟通。在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执法检查基础上,针对制度滞后问题,制定乡镇代表建议办理办法等,规范基层办理工作。创新机制,在横州市、武鸣区等设立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建立“双线督办”模式,撬动配套资金,迅速解决群众“小急难”问题。
狠抓督办“回头看”。要求承办单位建立承诺事项台账,年底前再次书面答复代表,确保持续跟踪、彻底解决。坚持市政府每年就重点建议办理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鼓励县(市、区)创新督办方式,如横州市实施“红黄绿”三色督办:超期项目亮红灯,人大专题听取汇报;临期项目亮黄灯,现场督办;紧急项目开绿灯,政府协调一体推进。分级分类推动项目落地、难题破解。
建议落实“代表赞”。切实办好群众急难愁盼,“找代表真管用”成为群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可。例如,连续两年评为E级危桥、2023年限行的金陵大桥是群众和企业的“心头大石”,西乡塘区工业产业联络站多方合力推动其维修改造单独立项取得突破。邕宁区瓯文片区联络站将调研发现的园区龙门路排水难问题作为重点建议交办,推动工程3个月内竣工,保障企业正常生产。
下一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将坚持实干创新,聚焦服务“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和“一体两翼”产业格局,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因地制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谋策出力,以人大担当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南宁市人大常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