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国家发展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更加明确且深远的期盼,当代青年要成为“破局者”与“传承者”,亟须以创新思维突破技术壁垒、以可持续理念引领技术革新。当代中国青年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施展才能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他们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成效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时代好青年的标准遵循
当代青年当牢记四项标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好青年的四项标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青年当以此为指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投入激情与力量。
(一)有理想:坚定理想,牢记信念
当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要求青年必须以理想信念为指引,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理想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合理预设。正是拥有这份理想,中华民族才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时代,建立起如今全面小康、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时代。信念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精神坚守,是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时为了实现远大理想的精神依托。在新征程上,机遇增多,选择也增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倘若缺少坚定的理想信念,青年很容易在纷繁的世界中迷失方向,陷入意义消解和价值观错位的精神困境。因此,当代青年应当将个人的理想信念扎根于对国家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认同之中,切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培养作为中国人的高尚志气、坚韧骨气和深厚底气。
(二)敢担当:明确使命,担当重任
青年担当精神的养成来源是对历史方位的深刻理解与时代潮流的精确定位。新时代青年要矢志发扬担当精神并树立大局意识,冲破“小我”意识,将自身融入社会的“大我”之中,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做出努力。在实践维度上,担当精神表现为三方面的能力:一是价值定力的塑造。青年需在多元价值碰撞中筑牢信仰根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价值判断体系。这要求青年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的认知陷阱。二是能力的迭代提升。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指数级变革,青年应构建“T”型能力结构,即在深耕专业领域的同时,培养跨学科思维与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全球治理参与的增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青年应培养全球视野,既立足本土实践提炼中国方案,又能通过文明对话实现价值共鸣,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气候治理等实践中展现责任担当,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三)能吃苦:锤炼意志,砥砺奋进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回顾历史,我们既有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精神,也有浴血奋战的抗战精神。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等领域实力的增强,当代青年正处于物质条件日益优渥的时代,然而近年来各种现象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当代青年在这个应当大有作为的时代该如何去实现个人乃至国家的理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挑战和多元思潮的交锋,青年更应培养能吃苦的能力,锤炼出坚韧意志。在新时代,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只有涵养“能吃苦”的精神品格,能够在吃苦的过程中磨砺自我,才能收获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练就刚韧坚毅的意志品格。同时青年应当深刻认识到吃苦不是目的,也不是负担,而是成长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历练,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因此青年应当真正理解吃苦的内在含义,以榜样为引领,在学习中勤奋刻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基层建设,无论是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还是参与社区治理,都应当在实践中磨砺自身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四)肯奋斗: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从未间断,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到航天航空、深海探索,这些前沿领域的探索都亟须青年的参与和贡献。当代青年应以知识丰富头脑,以实践锻炼本领;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钻研精神,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在广阔天地间,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工作中去,服务祖国全面建设发展大局。追梦的路上充满艰辛,经济转型压力、社会转型阵痛、国际竞争的不确定性阻隔着青年前进的脚步,当代青年须在困难面前不回避,挫折面前不放弃,以奋进姿态跨越困难最终实现理想。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时代好青年的培养进路
新时代好青年的标准不仅是对青年自身素质培养的要求,更是对青年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憧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当代青年的培养工作。
(一)加强思想引领,塑造当代青年正确三观
新时代好青年的培养,关键在于加强思想引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协同发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从社会角度而言,社会是青年成长的大课堂,其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深刻影响着青年的思想。新时代社会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主流媒体、文艺作品、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传播正能量和唱响主旋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错误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也隐性地在网络空间中泛滥,青年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由于青年对错误思潮等认知不足更容易受到其侵害,所以对于网络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监管需以法治为基础,构建完善的网络治理体系;强化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提升其自我监管能力;建立完善的用户投诉和举报机制,及时处理违法违规内容,形成治理合力。从家庭角度而言,家庭是青年思想启蒙的第一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青年三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新时代家庭教育应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引导,而非简单说教。父母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优秀美德,为青年树立榜样。同时,家庭应注重与青年的平等对话,尊重其独立人格,在沟通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激发青年主观能动性,促进当代青年自我培养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充分激发当代青年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我素质培养与完善,不仅是青年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青年的主体性在于青年自身,当代青年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事业顺利前进的主要推动力量,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应当充分激发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将爱国主义精神厚植于每一位青年心中,要引导青年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和人民中绽放光彩。第二,当代青年应当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人心、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对青年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需要鼓励青年主动投身于乡村治理、支教等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丰富的阅历与真切的体悟。
(三)强化劳动实践,培养当代青年实践习惯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强化劳动实践以培养当代青年的实践习惯,不仅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劳动实践是青年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塑造其价值观、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强化劳动实践,首先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入手。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青年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参与家务劳动、校园卫生清扫等活动,青年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态度,为更高层次的劳动实践奠定基础。其次,生产劳动实践是青年理解劳动价值、掌握实际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工农业生产实践,青年能够亲身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理解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从原始劳动到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规律。这种实践不仅可以提升青年的劳动技能,还增强了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认同。再次,服务性劳动实践则是青年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形式。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青年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互助意识。
(作者:孙耀胜 万思齐,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