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数字链”也要拽住“组织链”

在信息化浪潮推动下,数字党建迅速铺开,系统上墙、平台上线、数据归集,成为各地基层党建的标配。然而,技术提速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有的党员“系统在、组织弱”,有的支部“数据全、人难找”,甚至出现“表上有、人不来、情不连”的“两张皮”现象。组织关系的根,不是网线连着服务器,而是信仰连着人心。数字链能提升效率,但只有拽住组织链,才能守住党的政治生命线。

要防止“数据党员”取代“组织党员”。有的地方把党员信息全量录入系统,支部活动、学习记录、积分排名一应俱全,仿佛抓住了“党建实情”。但当线下组织生活真正开展时,却出现“人难到、话难讲、心难交”的尴尬局面。党员的归属感,不在数据库里,而在组织生活中。不能用“数据完备”代替“组织有效”,更不能把“上线即在管”作为工作交差的理由。党员身份不是冷冰冰的编码,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政治责任,要让每一名党员都“在系统里有号、在组织中有根”。

要防止“信息党建”异化为“形式党建”。数据工具本是为党建赋能,但若迷信“数字痕迹”、忽视组织温度,技术就可能反噬初心。有的基层组织一味追求“平台打卡”,党员学习成了“刷课业绩”;有的系统功能繁杂,基层干部疲于“填表对账”,反倒挤压了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时间。要真正用好数字党建,就要回归组织生活本源,把数据系统当工具而非目的,用信息技术赋能“面对面”的组织交往、增强“心贴心”的组织认同,让系统冷冰冰、支部热腾腾。

要防止“归集关系”遮蔽“政治归属”。数字平台可以实现组织关系“归集”,但归集不等于归属。有的党员人在异地、心在边缘,虽然“组织在线”,但实际脱离组织多年;有的党员虽被纳入系统,但长期“失联断线”,组织管理形同虚设。组织链的关键,不在于信息归口,而在于政治归属。要健全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构建线上联通、线下见面的双轨模式,依托党小组、共建机制、联系服务等载体,用组织温度“拽住”流动党员,让他们无论身在何处、身份如何变化,始终感受到组织的召唤和存在。(杭州市临安区锦南街道党工委 田咪咪)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