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年轻干部要有调查研究之“远志”

身处新时代浪潮,年轻干部要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必须涵养调查研究的“远志”——既要胸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定志向,也要练就“解剖麻雀见真章”的扎实本领,更需葆有“一竿子插到底”的持久韧劲。

立“志”为向,让调研成果真正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揭示规律、指导实践。年轻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调研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每一次走访、每一组数据都可能是打开困局的钥匙。要避免“为调研而调研”的形式主义,学会用全局眼光审视实践。如面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瓶颈,不仅要摸清土地流转、人才匮乏等具体问题,更要思考如何将点上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系统方案。“千万工程”从一村之变到引领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正是调研成果不断深化与有效转化的生动体现。

以“智”为器,锤炼洞察本质的能力。调研能力的核心,在于穿透表象、把握规律的思维能力。年轻干部要着力培养这种能力。既要像聚焦细节的“放大镜”,又要像多维分析的“多棱镜”,更要像深挖规律的“透视镜”。这种能力的锻造,离不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理论钻研和实践积累。比如建立“调研案例库”,定期复盘典型经验,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知,让调研既扎根实际,又凝聚智慧。

笃“行”为要,做扎根泥土的实干者。调研的深度,直接取决于与群众的距离。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470天,骑自行车、迈铁脚板,走遍全县绝大部分村庄,用生命诠释了“身入”更要“心至”。反观当下,少数干部调研“走马观花”、选点“精心设计”,看似行程满满,实则“隔窗观景”。年轻干部当以真挚的行动破除形式主义。一要“同坐一条板凳”,在农家院坝、街头巷尾倾听真实心声,让调研笔记充满烟火气;二要“同扛一袋化肥”,参与田间劳作、项目攻坚,在汗水中体悟民生冷暖;三要“同解一道难题”,与群众共商共议“急难愁盼”,将调研发现切实转化为惠民举措。

调查研究的“远志”,是年轻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是克服“本领恐慌”的源头活水。从矢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到坚持“用脚丈量民情”的基层干部,无数实践昭示我们,唯有胸怀“国之大者”的志向、磨砺“见微知著”的智慧、践行“枝叶关情”的担当,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谋事创业的基石,最终化为成就事业的根本之道。(温州市瓯海区潘桥街道党建统领办公室 徐艳慧)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