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动能,其培育与壮大需要系统性、精准化的保障机制。基层政府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需立足区域实际,围绕“人才强基、项目攻坚、土地增效、资金赋能”四大维度,构建全要素支撑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提供发展沃土。
聚焦人才强基,构建全周期生态链条。人才是撬动产业升级的“支撑点”。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基层政府需以“引育留用”为经纬,编织覆盖人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建立动态人才图谱,通过“靶向引才”计划精准引进高端研发团队,对携带核心技术落地的项目给予创业资助与用地优先权。更需以“安居乐业”为标尺,建设涵盖“衣食住行、文教卫体”的高端配套,提供 “一站式” 服务,通过产业适配与生活保障双重举措,控制人才流失率,破解 “企业招不到、求职者找不到” 的双向错配难题;搭建专业化职业经理人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平稳过渡、持续发展,有效破解企业传承断代难题,防止优质技术和产业资源流失,保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项目攻坚,打造全流程管理闭环。基层政府应构建“储备-开工-投产”三级项目库,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清单化推进、动态化评估”机制。在准入环节,设立亩均投入强度、税收贡献等硬性指标,通过搭建追溯机制,杜绝“空壳公司”套取资源。在建设阶段,针对重大项目实行“五个一”工作法: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审批、要素保障等问题。在达产环节,建立绩效导向的退出机制,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包含GDP贡献度、技术先进性、就业带动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对连续两年未达标的项目,启动土地回收程序并通过产权交易平台重新招拍挂,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绩效挂钩”的土地出让模式,让每个项目都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种子工程”。
聚焦土地增效,探索集约化利用范式。土地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孕育场”。基层政府需以“严控增量、挖潜存量”为原则,打造立体化土地利用体系。在存量盘活上,开展工业用地全域调查,建立“土地数据库”实现数字化管理,推进“工业上楼”试点,通过政府回购整合“低小散”企业用地,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项目;建立“土地超市”平台,将闲置厂房、低效用地信息向优质企业定向推送。在增量配置上,继续完善“标准地”出让制度,提前完成区域评估、设定控制指标,实现“拿地即开工”;创新“先租后售+弹性年期”出让机制,前期租金可抵扣土地出让金,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在跨区域协同上,与周边乡镇、区县共建“飞地产业园”,采用“税收分成+指标置换”模式破解用地瓶颈。这种“空间重构”与“功能再造”的双重变革,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承载空间。
聚焦资金赋能,构建多元化投融生态。资金是驱动创新的“生命线”。基层政府应打造“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联动”的资金保障体系。在财政端,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领域;建立“资金池”动态调配机制,对超额完成投资目标的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对进度滞后项目调减支持额度;推行“以奖代补”模式,将部分补贴资金与企业研发投入、专利产出挂钩,激发内生动力。针对重点领域的研发痛点,通过专项补助降低企业前期成本,引导链主企业为中小配套企业提供“产业链快贷”担保。这种“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工具”的组合拳,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选调生 曲俊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