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从来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闪电战”,而是检验定力与韧性的“持久战”。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唯有时刻铭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警醒,秉持日日用功、久久为功的执着,才能将点滴进步汇成风清气正的浩荡长河。
因此,我们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将其视为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新起点,在“收尾”中积蓄“深化”之势,于“总结”中夯实“长效”之基。
要攥紧思想之“缰”。作风问题的本质在于思想松懈,必须根除“闯关成功”“风头已过”的麻痹大意,谨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松弛心态。要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植于党员干部血脉,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固化为魂、外化于行,使之成为一种无需提醒的思想自觉和行动习惯。
要擦亮洞察之“眼”。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保持高度警惕。要密切关注意识形态、营商环境、民生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等重点领域,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苗头,精准施策、靶向纠治。
要筑牢制度之“笼”。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决定了必须依靠刚性的制度约束。制度不在多,而在精,在于务实管用、无缝可钻。要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关键环节,强化制度刚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根本上铲除不良作风滋生的土壤。
要点亮监督之“灯”。监督是作风建设的“探照灯”和“防火墙”。必须全方位构建监督网络,综合运用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对发现的问题,无论大小,都要坚持原则、严肃处理,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确保作风建设成果深入人心。(赵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