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山西榆社解码教育均衡的“县域密码”

榆社中学西校区拔地而起,现代化教学楼与实验室让高中课堂焕发科技光彩;县第一托育园里,医育结合为0至3岁婴幼儿编织温暖成长摇篮;县直第三幼儿园,普惠学前教育让更多家庭绽放舒心笑容,孩子欢声笑语回荡彩色活动室;社城中心校劳动教育基地,学生弯腰播种的身影与省级实验校荣誉牌相映成趣;山西省首个电力爱心教室落地西马中心校。这些扎实举措,正润物无声地为榆社教育注入鲜活时代基因。

近年来,晋中市榆社县以教育现代化为核心目标,系统推进教育改革,在硬件升级、师资优化、普惠教育、学生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榆社县精准施策: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系统重构教师队伍管理与培养机制,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升级职业教育实训体系,构筑县域教育升级框架。

AI赋能,课堂装上“智慧芯”

榆社县将人工智能作为驱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引擎,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优化教育环境,按照“一校一AI特色、一校一AI课程、一校一AI团队”目标,三年内开发10门面向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人工智能本土课程。实施步骤清晰:2025—2026学年,在榆社中学、北城学校、东升小学三所城区学校及社城中心校、云竹中学两所农村学校试点;2026—2027学年,推广覆盖全县70%学校;2027—2028学年,实现全县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覆盖,建成榆社中学、榆社职业中学等示范性AI智慧校园。

榆社县引入无感AI数字课堂,融合北师大AI算法与太科大无感识别技术,轻量级设备捕捉学生课堂行为、表情等数据,云端实时分析生成学情热力图,为教师推送个性化教学方案,构建无感采集、智能分析、动态调整的智慧教学闭环。

同步启动教师AI赋能计划:年培训逾1000人次,试点校教师覆盖率达70%,设立学科与名师工作室集群,配套千万元级AI教育创新基金,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每年遴选十大创新课题,驱动教学形态从粉笔时代迈向云端生态,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强师体系,激活队伍“一池春水”

榆社县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抓手,构建全链条管理机制:实行城乡统一编制标准并优先保障农村学校需求,建立“退二进一”动态补充机制;通过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地方“优师计划”及“归雁计划”多渠道引进人才;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构建教师终身学习激励机制;推进全员岗位聘任制,实行“一年一聘+学年度考核末位淘汰”,打破岗位终身制,形成“岗位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管理机制。

榆社县构建教师发展立体化支撑体系:在考核激励方面,深化绩效工资改革落实“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原则,同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升能降”的竞争机制;在资源均衡方面,建立骨干教师“组团式”对口帮扶制度,通过校本研修、名师工程辐射带动整体素质提升;在保障体系方面,严格师德师风建设,确保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水平,足额发放乡村教师补助与班主任津贴,切实减轻非教学负担,营造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

职教升级,古建技艺薪火相传

依托“中国古建之乡”的产业底蕴,榆社县着力提升榆社职业中学服务古建行业衔接度与支撑度,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化升级,启动建设集实习、实训、创作、科研、展览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实训中心。设计容量满足300名师生同时实训,可承接高校相关专业实习及行业技能培训鉴定。

立足榆社古建筑木作、泥瓦、彩画、泥塑、雕刻等传统技艺,构建“三位一体”立体传承体系:一层为木作泥瓦实训基地,融合传统工具与现代设备,聚焦斗拱梁柱制作、瓦作工艺实操,打造全流程教学体系;二层为彩绘泥塑中心与展览空间,系统传授传统技法,配套作品展示,实现技艺传承与成果转化;三层为文创研发与大师工作室,集成数字技术,开发古建文创产品,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榆社职业中学创建国家级古建筑特色职业院校的核心引擎,通过“非遗技艺活态传承—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创新人才定向培养”三维联动,为古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地方非遗技艺系统保护与创新发展。

数据流驱动教学变革,动态考核唤醒教师活力,职业教育扎根地方产业基因,一幅“智慧引领、强师筑基、职教兴产”的教育现代化图景在榆社徐徐展开。(榆社县融媒体中心  王春芳  程煜媛)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