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能源转型的主要挑战与智慧能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摘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在客观上要求能源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当前能源转型的主要挑战,是缓和新能源发电能力的迅速增长与新能源消纳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依托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智慧能源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智慧能源目前有四个主要发展方向:微电网的智能规划和运营,微电网通过需求侧的优化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微电网通过需求侧优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电网的耦合。智慧能源能有效改善能源消纳问题,引领能源体系的转型,实现安全、经济和环境这三大价值,数字化建构和智能化运营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智慧能源的未来发展,将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社会整体向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转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能源消纳 智慧能源 微电网 电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4.008

尹海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与政策、能源经济与政策,主要著作有《环境经济政策》、《氢能发展的商业视角: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合著)等。王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政府创新、跨部门协作治理、环境治理等,主要论文有《多重制度压力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绩效》《Can Campaign-Style Enforcement Work: When and How? 》《 China's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Commitments and Challenges》等。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2]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3]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其转型和升级对提升绿色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确保国家未来的能源安全,中国能源体系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目前中国能源转型的核心任务是在保证安全高效的基础上,向着更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方向发展。新能源的不稳定性要求能源的需求端更加柔性灵活,能源的供给端有更强的平抑波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撑必不可少。本文将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的能源体系,称为智慧能源。智慧能源绝不是能源信息的数字化展示,而是以决策、优化和调度能力为内核的能源管理体系。我们认为,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智能化运营能力为支撑的智慧能源,将成为新能源体系改革的核心驱动力和重要保障。智慧能源不仅能够助力我国能源体系向新能源转型,还将促进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力量。

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新型能源体系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这一能源结构的转型既是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举措。为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中国能源体系必须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据张希良等研究估算,到2060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风力和光伏发电的比重需占到发电总量的近60%。[4]这一数据表明,在未来40年内,中国将从火电占比近70%的能源结构,转型为风光发电占比60%的新格局,而且这一转型目标需要在电力生产总量从7.5万亿千瓦时(2020年)增长到15.1万亿千瓦时(2060年)的动态增长过程中实现。[5]这意味着,到2060年,中国风力和光伏发电的总量要达到8.7万亿千瓦时,远超中国今天生产和生活用电量的总和。

另一方面,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需求要求中国从依赖大量进口化石能源的消耗模式,转向更多利用国内的可再生能源。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与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7.56亿吨,其中进口量为5.6399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4.6%。[6]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视察胜利油田时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7]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发挥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对于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由此可见,能源转型已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

在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亮点。目前,中国风电光伏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在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方面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同样展现出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并网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容量已达到10.5亿千瓦(见图1),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6%。[8]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约32.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其中,光伏和风能发电分别达到8.2亿千瓦和4.9亿千瓦,同比增幅分别为46.7%和19.2%。[9]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增长,也凸显了新能源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光伏和风电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地位,根源在于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和突破。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经历了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深入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迅速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在吸收各国所长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革新和产业扩张方面的显著成就,为全球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图1

中国能源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迅猛发展,消纳问题已成为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在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这对电网的消纳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新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使得电力供应的不稳定性日益增加,电网的调节压力也随之上升。例如,风力发电在夜间风速较大时产出较多,而光伏发电在夏季中午阳光充足时达到高峰,这与用电需求的高峰时段存在“错位”,易导致“弃风弃光”现象。2023年,河南和山东等光伏发电大省相继出现在阳光充足时段限制光伏上网的情况,显示出消纳能力的瓶颈。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2024年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显示,该月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降至93.4%,首次跌破95%。[10]2024年的前四个月中,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多次跌破95%的门槛,10月上述五个地区的光伏发电利用率均低于90%。特别是西藏,1月至4月期间光伏发电利用率仅为71.8%,而10月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至65.5%,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普遍超过90%的光伏发电利用率。这些数据表明电网的消纳能力已接近极限。[11]

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的弱支撑性和低抗扰性意味着,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增加,电力系统需要平衡的发电波动大幅增加,这使得电力系统平衡的难度和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持续累积。[12]此外,电力系统消纳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能源转型目标的主要挑战并非新能源设备的生产和安装,而是缓和新能源发电能力的迅速增长与新能源消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13]为保障新型能源体系的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国家在政策层面已出台多项举措。2024年5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新能源消纳工作,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4]当前,新能源消纳问题已超越了单纯的生产和建设范畴,凸显为如何高效利用和整合新能源的问题。国家能源局已明确提出多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等,着力增强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确保新能源的有效融入和优化配置。[15]

智慧能源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对新能源消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供给侧和配置侧,涉及储能技术、电力市场等方面的深入探讨。然而,无论是新型能源体系的改革还是新能源消纳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供给侧、配置侧和需求侧三方面的协同作用。能源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我们在能源结构改革的基础上,优化能源配置端,增强需求端和供给端的适应性,以推动整个系统朝着清洁、安全、高效、弹性的目标发展。在能源消纳的过程中,需求侧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用能企业的节能改造、新能源替代以及综合能源改造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对高污染能源的依赖,减轻电网负担,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其中,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提升需求侧新能源消纳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数字化和智能技术支撑的需求侧能源转型,可以为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撑。例如,在供给侧新能源因天气导致发电不足的情况下,需求侧可以通过灵活响应降低用电负荷,甚至能够利用储能资源(包括电动汽车)转为电力的供给方。需求侧的智慧能源建设是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策略。我们认为以下四个发展方向值得关注和探讨。

微电网的智能规划和运营。依托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微电网建设是智慧能源在需求侧发挥作用的关键。智能微电网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16]微电网可以直接作用在用户端,电源以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对于能源需求侧来说,微电网能弹性地满足其供能需求,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管理系统对能源使用进行管控,从而增加本地电压的稳定性,降低能耗,减少供电短缺等问题。对于电网体系来说,微电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微小的电力单元,能够在极快的时间内满足内外部供电输电需求,通过微电网和大电网之间的能源交换,可以增加整体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随着用能企业越来越多地接入分布式能源,向能源产销一体化转型,涵盖本地新能源、储能、负荷设备与能源管理系统的微电网形态,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架构下用能企业不可或缺的能源基础设施。中国的微电网示范项目,如福建宁德霞浦西洋岛微电网示范项目和浙江宁波慈溪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都在促进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微电网作为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渠道,其开发和运营尤为关键。

2024年10月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及“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必须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模式”。根据此项规定,6兆瓦以上的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将无法再进行余电上网的模式。[17]这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的项目,在未来有可能全部被要求自发自用,不能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这种离网运作的模式,毫无疑问有助于减少分布式风光项目对电网形成的扰动,这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不能上网,意味着分布式风光项目的业主必须建立涵盖风光发电能力、储能设备、负荷调整能力和电动汽车正反向充电在内的智能运营体系,确保实现系统稳定和成本优化。也就是说,这在客观上将推动微电网用户侧的发展。其中,有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18]

从技术层面来讲,以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是微电网高效运行的必要支撑。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微电网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煤炭和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全链条和各环节的覆盖应用,提高行业整体能效、安全生产和绿色低碳水平”“加快新能源微网和高可靠性数字配电系统发展,提升用户侧分布式电源与新型储能资源智能高效配置与运行优化控制水平”。[19]这表明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微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力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能源产业的现代化升级。

微电网通过需求侧的优化参与电网辅助服务。一方面,智能微电网的规划与运营能够增强电力系统的局部自给自足能力,通过支持分布式新能源的就近消纳有效减轻对中央电网的依赖;另一方面,智能微电网还能依靠其敏捷的运行控制和能量管理功能,在面对能源生产侧的供给波动和紧急状况时迅速反应,确保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

这也就是说,微电网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需求侧管理,能够显著增强电网的辅助服务能力,包括频率调节和峰谷负荷平衡,从而提升电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需求侧管理领域,微电网可以利用包含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在内的智能化技术,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和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种优化不仅关乎电力供应环节,更深入拓展至需求侧响应特性的精准管控。基于净负荷最小化原则,电力系统可通过需求响应技术使负荷曲线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曲线更加吻合。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过剩时,利用其负荷和储能资源,消耗新能源电力;在发电能力不足时减少电力的消耗,甚至转为电力的供应方。这种微电网与配电网的协同作用不仅能为电力系统的运行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在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效率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微电网在未来可以成为虚拟电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电网调度,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正是基于这个考量,《“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强调了积极发展智能微电网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上述内容凸显了微电网在能源系统多样化和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经济成本方面。

参与电网辅助服务,需要以强大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能力为基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的关键作用。[21]通过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微电网能更有效地参与电网的辅助服务,提升电网的整体性能和效率,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实的支撑。

微电网通过需求侧优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分布式新能源装机占比较高的地区,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分时价格信号,推动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在削峰填谷、优化电能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新能源+储能’等新方式”。[22]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电力的价格随市场供需关系实时波动,例如图2所示的山东电力市场情况。由于新能源占比的提升,在风力和光照条件很好的时段,新能源发电增加,会形成负电价的状况;在风力和光照条件不好的时段,新能源发电不足,则会形成电价飙升的局面。如果以分布式微电网为基础的用户侧主体能够具备精准的新能源发电预测和灵活的负荷调整能力,那么完全有可能在负电价时段购入电力,在高电价时段出售电力,从而实现套利。这不但能够丰富分布式能源业主的盈利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在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维持电网的稳定运行。

图2

作为需求侧能源优化的平台形式,微电网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积极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从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能源的高效配置。这一模式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实践,尤其是在国家电投的多个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中,需求侧优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国家电投的12个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为例,这些项目被收录于《2023年综合智慧能源优秀项目案例集》,覆盖产业园区型、集群楼宇型等多种类型,充分展现国家电投在需求侧优化和电力现货市场参与方面的先进实践。[23]以北京未来科学城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为例,通过建设屋面光伏、地面光伏、微风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储能系统,企业自供电率达到18%,推动绿色电力入网。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还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需求侧优化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的重要性,以及微电网在推动能源转型和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双重价值。当然,以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也是微电网能够高效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关键。

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电网的耦合。过去几年,电动汽车在中国飞速发展。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作为一种储能的形式,也可以参与电网的运行。电动汽车与电网的集成是智慧能源进步的一个关键领域。应用先进的智能充放电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之间的互动,从而优化电网负荷,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基于车网互动的电动汽车充电策略,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发展可以增强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有效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协调优化,还能通过智能充电技术优化电网负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进行灵活调控,电力系统可在充分保障用户充电需求的前提下,改变充电负荷的时空布局,将部分原本依赖火电供应的电力转移至新能源发电,这不仅能够提高新能源的本地消纳,还能减少整个耦合网络的碳排放总量。[24]这种优化不仅能够提升能源效率,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针对类似的尝试,2024年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充电网络的动态发展方向。该政策旨在通过建立新能源汽车与电力供应网络之间的双向信息和能量交流体系,挖掘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调节潜力,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高效和经济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5]此外,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2024年1月到9月,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增量约为283.7万台,截至9月底,中国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高达1143.3万台,同比增长49.6%。其中,公共充电设施332.9万台,私人充电设施810.4万台。[26]这一趋势预示着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市场的巨大潜力。基于此,一些领军的充电桩企业,例如特来电,以“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为载体构建虚拟电厂平台,聚合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光伏微网、移动储能、梯次储能等资源,实现调频调峰、需求侧响应、聚合售电、绿电消纳和碳交易等功能,直接通过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的形式,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27]

上述四个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全面的发展策略,旨在通过提升需求侧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推动整个电力系统向更加清洁、安全、高效和弹性的方向发展。这一发展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微电网技术、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集成、需求侧管理和智能充电技术的应用,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解决能源消纳问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能源转型目标的主要挑战,并不在于新能源设备的生产和安装,而是在于缓和新能源发电能力的迅速增长与新能源消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用户端智慧能源的发展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主要有四个发展方向:微电网的智能规划和运营;微电网通过需求侧的优化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微电网通过需求侧优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电网的耦合。

数字化和智能化支撑的用户侧智慧能源的发展,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价值。安全价值方面,智慧能源系统通过精准的负荷侧管理,利用大数据和先进的算法,能够预测并识别潜在的能源风险,实现更加精确的能源调控。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能源风险发生时,通过智慧终端的调控来遏制危险的扩散,从而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经济价值方面,智慧能源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识别并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同时,借助智慧能源的精确测算和管控,用户侧可以积极进入包含电力市场在内的新能源市场进行交易,通过套利获取额外的经济收益。环境价值方面,智慧能源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智慧能源行业能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要实现用户侧智慧能源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构建与运营管理必不可少。正是这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和感知技术的深度整合,才能实现微电网内部风光发电能力、储能、负荷和电动汽车的优化配置和运营,也才使得微电网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和电力现货市场成为可能。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追求,智慧能源的未来发展将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社会整体向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转型。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政策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双碳’目标下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3&ZD095、22VRC180;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博彧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1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3月1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5251.htm。

[4]张希良、黄晓丹、张达等,《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管理世界》,2022年第1期。

[5]《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1%》,2021年1月20日,https://www.nea.gov.cn/2021-01/20/c_139682386.htm。

[6]《中石油经研院发布〈2023年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24年2月28日,https://www.xinhuanet.com/energy/20240228/366b278089eb4f8b805669ceabb813c5/c.html;《2023年12月份能源生产情况》,2024年1月17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1/t20240116_1946618.html。

[7]《总书记的能源足迹|胜利答卷——从胜利油田看我国油气行业增储上产新动能》,2024年5月24日,https://www.cpnn.com.cn/zt/zt2024/nyzl2024/nyzj2024dt/202405/t20240524_1703837.html。

[8]《〈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全文)》,2024年8月29日,https://www.nea.gov.cn/2024-08/29/c_1310785406.htm。

[9]《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1-11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4年12月20日,https://www.nea.gov.cn/20241220/73f189cc6e6540caafac2b819623fc08/c.html。

[10]《权威|2024年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2024年4月2日,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402/1369510.shtml。

[11]《2024年10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20241129》,2024年11月29日,https://www.pvmeng.com/2024/11/29/32442/;《2024年4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数据公布》,2024年5月31日,https://www.ne21.com/news/show-195427.html。

[12]《对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趋势的认识》,《中国能源报》,2023年6月5日,第2版。

[1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21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

[14][15]《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4年5月28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nt_6956401.htm。

[16]《“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之64|智能微电网》,2021年12月24日,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4_1309317.html。

[17]《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开征求〈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2024年10月9日,https://zfxxgk.nea.gov.cn/2024-10/09/c_1212404143.htm。

[18]徐婉迪、魏来、罗俊等,《储能产业发展带来的能源革命及其关键管理科学问题》,《系统管理学报》,2021年第1期。

[19][21]《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年3月28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4/02/content_5749758.htm。

[20]《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2022年1月29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23/content_5680759.htm。

[22]《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2023年10月12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3560.htm。

[23]《国家电投12个项目入选〈2023年综合智慧能源优秀项目案例集〉》,2023年7月31日,https://www.ccpitep.org.cn/cnt_18184.html。

[24]叶宇剑、袁泉、汤奕,《面向双碳目标的交通网-电网耦合网络中电动汽车负荷低碳优化方法》,《中国电力》,2023年第5期。

[25]《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2023年12月13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347.htm。

[26]《增长49.6%!前三季度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量同比增速折射三大趋势》,2024年11月2日,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1/content_6984504.htm。

[27]《特来电发布虚拟电厂平台和充电网创新产品》,2022年10月31日,https://www.xinhuanet.com/auto/20221031/c61a061a88b1479b85a86129a86c7203/c.html。

责 编∕李思琪 美 编∕周群英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2]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3]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其转型和升级对提升绿色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确保国家未来的能源安全,中国能源体系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目前中国能源转型的核心任务是在保证安全高效的基础上,向着更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方向发展。新能源的不稳定性要求能源的需求端更加柔性灵活,能源的供给端有更强的平抑波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撑必不可少。本文将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的能源体系,称为智慧能源。智慧能源绝不是能源信息的数字化展示,而是以决策、优化和调度能力为内核的能源管理体系。我们认为,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智能化运营能力为支撑的智慧能源,将成为新能源体系改革的核心驱动力和重要保障。智慧能源不仅能够助力我国能源体系向新能源转型,还将促进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力量。

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新型能源体系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这一能源结构的转型既是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举措。为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中国能源体系必须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据张希良等研究估算,到2060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风力和光伏发电的比重需占到发电总量的近60%。[4]这一数据表明,在未来40年内,中国将从火电占比近70%的能源结构,转型为风光发电占比60%的新格局,而且这一转型目标需要在电力生产总量从7.5万亿千瓦时(2020年)增长到15.1万亿千瓦时(2060年)的动态增长过程中实现。[5]这意味着,到2060年,中国风力和光伏发电的总量要达到8.7万亿千瓦时,远超中国今天生产和生活用电量的总和。

另一方面,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需求要求中国从依赖大量进口化石能源的消耗模式,转向更多利用国内的可再生能源。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与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7.56亿吨,其中进口量为5.6399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4.6%。[6]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视察胜利油田时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7]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发挥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对于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由此可见,能源转型已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

在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亮点。目前,中国风电光伏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在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方面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同样展现出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并网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容量已达到10.5亿千瓦(见图1),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6%。[8]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约32.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其中,光伏和风能发电分别达到8.2亿千瓦和4.9亿千瓦,同比增幅分别为46.7%和19.2%。[9]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增长,也凸显了新能源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光伏和风电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地位,根源在于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和突破。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经历了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深入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迅速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在吸收各国所长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革新和产业扩张方面的显著成就,为全球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能源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迅猛发展,消纳问题已成为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在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这对电网的消纳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新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使得电力供应的不稳定性日益增加,电网的调节压力也随之上升。例如,风力发电在夜间风速较大时产出较多,而光伏发电在夏季中午阳光充足时达到高峰,这与用电需求的高峰时段存在“错位”,易导致“弃风弃光”现象。2023年,河南和山东等光伏发电大省相继出现在阳光充足时段限制光伏上网的情况,显示出消纳能力的瓶颈。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2024年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显示,该月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降至93.4%,首次跌破95%。[10]2024年的前四个月中,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多次跌破95%的门槛,10月上述五个地区的光伏发电利用率均低于90%。特别是西藏,1月至4月期间光伏发电利用率仅为71.8%,而10月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至65.5%,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普遍超过90%的光伏发电利用率。这些数据表明电网的消纳能力已接近极限。[11]

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的弱支撑性和低抗扰性意味着,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增加,电力系统需要平衡的发电波动大幅增加,这使得电力系统平衡的难度和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持续累积。[12]此外,电力系统消纳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能源转型目标的主要挑战并非新能源设备的生产和安装,而是缓和新能源发电能力的迅速增长与新能源消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13]为保障新型能源体系的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国家在政策层面已出台多项举措。2024年5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新能源消纳工作,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4]当前,新能源消纳问题已超越了单纯的生产和建设范畴,凸显为如何高效利用和整合新能源的问题。国家能源局已明确提出多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等,着力增强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确保新能源的有效融入和优化配置。[15]

智慧能源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对新能源消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供给侧和配置侧,涉及储能技术、电力市场等方面的深入探讨。然而,无论是新型能源体系的改革还是新能源消纳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供给侧、配置侧和需求侧三方面的协同作用。能源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我们在能源结构改革的基础上,优化能源配置端,增强需求端和供给端的适应性,以推动整个系统朝着清洁、安全、高效、弹性的目标发展。在能源消纳的过程中,需求侧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用能企业的节能改造、新能源替代以及综合能源改造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对高污染能源的依赖,减轻电网负担,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其中,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提升需求侧新能源消纳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数字化和智能技术支撑的需求侧能源转型,可以为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撑。例如,在供给侧新能源因天气导致发电不足的情况下,需求侧可以通过灵活响应降低用电负荷,甚至能够利用储能资源(包括电动汽车)转为电力的供给方。需求侧的智慧能源建设是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策略。我们认为以下四个发展方向值得关注和探讨。

微电网的智能规划和运营。依托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微电网建设是智慧能源在需求侧发挥作用的关键。智能微电网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16]微电网可以直接作用在用户端,电源以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对于能源需求侧来说,微电网能弹性地满足其供能需求,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管理系统对能源使用进行管控,从而增加本地电压的稳定性,降低能耗,减少供电短缺等问题。对于电网体系来说,微电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微小的电力单元,能够在极快的时间内满足内外部供电输电需求,通过微电网和大电网之间的能源交换,可以增加整体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随着用能企业越来越多地接入分布式能源,向能源产销一体化转型,涵盖本地新能源、储能、负荷设备与能源管理系统的微电网形态,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架构下用能企业不可或缺的能源基础设施。中国的微电网示范项目,如福建宁德霞浦西洋岛微电网示范项目和浙江宁波慈溪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都在促进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微电网作为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渠道,其开发和运营尤为关键。

2024年10月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及“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必须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模式”。根据此项规定,6兆瓦以上的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将无法再进行余电上网的模式。[17]这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的项目,在未来有可能全部被要求自发自用,不能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这种离网运作的模式,毫无疑问有助于减少分布式风光项目对电网形成的扰动,这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不能上网,意味着分布式风光项目的业主必须建立涵盖风光发电能力、储能设备、负荷调整能力和电动汽车正反向充电在内的智能运营体系,确保实现系统稳定和成本优化。也就是说,这在客观上将推动微电网用户侧的发展。其中,有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18]

从技术层面来讲,以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是微电网高效运行的必要支撑。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微电网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煤炭和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全链条和各环节的覆盖应用,提高行业整体能效、安全生产和绿色低碳水平”“加快新能源微网和高可靠性数字配电系统发展,提升用户侧分布式电源与新型储能资源智能高效配置与运行优化控制水平”。[19]这表明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微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力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能源产业的现代化升级。

微电网通过需求侧的优化参与电网辅助服务。一方面,智能微电网的规划与运营能够增强电力系统的局部自给自足能力,通过支持分布式新能源的就近消纳有效减轻对中央电网的依赖;另一方面,智能微电网还能依靠其敏捷的运行控制和能量管理功能,在面对能源生产侧的供给波动和紧急状况时迅速反应,确保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

这也就是说,微电网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需求侧管理,能够显著增强电网的辅助服务能力,包括频率调节和峰谷负荷平衡,从而提升电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需求侧管理领域,微电网可以利用包含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在内的智能化技术,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和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种优化不仅关乎电力供应环节,更深入拓展至需求侧响应特性的精准管控。基于净负荷最小化原则,电力系统可通过需求响应技术使负荷曲线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曲线更加吻合。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过剩时,利用其负荷和储能资源,消耗新能源电力;在发电能力不足时减少电力的消耗,甚至转为电力的供应方。这种微电网与配电网的协同作用不仅能为电力系统的运行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在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效率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微电网在未来可以成为虚拟电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电网调度,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正是基于这个考量,《“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强调了积极发展智能微电网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上述内容凸显了微电网在能源系统多样化和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经济成本方面。

参与电网辅助服务,需要以强大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能力为基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的关键作用。[21]通过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微电网能更有效地参与电网的辅助服务,提升电网的整体性能和效率,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实的支撑。

微电网通过需求侧优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分布式新能源装机占比较高的地区,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分时价格信号,推动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在削峰填谷、优化电能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新能源+储能’等新方式”。[22]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电力的价格随市场供需关系实时波动,例如图2所示的山东电力市场情况。由于新能源占比的提升,在风力和光照条件很好的时段,新能源发电增加,会形成负电价的状况;在风力和光照条件不好的时段,新能源发电不足,则会形成电价飙升的局面。如果以分布式微电网为基础的用户侧主体能够具备精准的新能源发电预测和灵活的负荷调整能力,那么完全有可能在负电价时段购入电力,在高电价时段出售电力,从而实现套利。这不但能够丰富分布式能源业主的盈利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在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维持电网的稳定运行。

作为需求侧能源优化的平台形式,微电网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积极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从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能源的高效配置。这一模式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实践,尤其是在国家电投的多个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中,需求侧优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国家电投的12个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为例,这些项目被收录于《2023年综合智慧能源优秀项目案例集》,覆盖产业园区型、集群楼宇型等多种类型,充分展现国家电投在需求侧优化和电力现货市场参与方面的先进实践。[23]以北京未来科学城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为例,通过建设屋面光伏、地面光伏、微风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储能系统,企业自供电率达到18%,推动绿色电力入网。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还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需求侧优化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的重要性,以及微电网在推动能源转型和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双重价值。当然,以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也是微电网能够高效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关键。

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电网的耦合。过去几年,电动汽车在中国飞速发展。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作为一种储能的形式,也可以参与电网的运行。电动汽车与电网的集成是智慧能源进步的一个关键领域。应用先进的智能充放电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之间的互动,从而优化电网负荷,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基于车网互动的电动汽车充电策略,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发展可以增强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有效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协调优化,还能通过智能充电技术优化电网负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进行灵活调控,电力系统可在充分保障用户充电需求的前提下,改变充电负荷的时空布局,将部分原本依赖火电供应的电力转移至新能源发电,这不仅能够提高新能源的本地消纳,还能减少整个耦合网络的碳排放总量。[24]这种优化不仅能够提升能源效率,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针对类似的尝试,2024年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充电网络的动态发展方向。该政策旨在通过建立新能源汽车与电力供应网络之间的双向信息和能量交流体系,挖掘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调节潜力,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高效和经济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5]此外,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2024年1月到9月,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增量约为283.7万台,截至9月底,中国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高达1143.3万台,同比增长49.6%。其中,公共充电设施332.9万台,私人充电设施810.4万台。[26]这一趋势预示着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市场的巨大潜力。基于此,一些领军的充电桩企业,例如特来电,以“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为载体构建虚拟电厂平台,聚合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光伏微网、移动储能、梯次储能等资源,实现调频调峰、需求侧响应、聚合售电、绿电消纳和碳交易等功能,直接通过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的形式,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27]

上述四个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全面的发展策略,旨在通过提升需求侧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推动整个电力系统向更加清洁、安全、高效和弹性的方向发展。这一发展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微电网技术、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集成、需求侧管理和智能充电技术的应用,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解决能源消纳问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能源转型目标的主要挑战,并不在于新能源设备的生产和安装,而是在于缓和新能源发电能力的迅速增长与新能源消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用户端智慧能源的发展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主要有四个发展方向:微电网的智能规划和运营;微电网通过需求侧的优化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微电网通过需求侧优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电网的耦合。

数字化和智能化支撑的用户侧智慧能源的发展,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价值。安全价值方面,智慧能源系统通过精准的负荷侧管理,利用大数据和先进的算法,能够预测并识别潜在的能源风险,实现更加精确的能源调控。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能源风险发生时,通过智慧终端的调控来遏制危险的扩散,从而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经济价值方面,智慧能源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识别并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同时,借助智慧能源的精确测算和管控,用户侧可以积极进入包含电力市场在内的新能源市场进行交易,通过套利获取额外的经济收益。环境价值方面,智慧能源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智慧能源行业能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要实现用户侧智慧能源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构建与运营管理必不可少。正是这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和感知技术的深度整合,才能实现微电网内部风光发电能力、储能、负荷和电动汽车的优化配置和运营,也才使得微电网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和电力现货市场成为可能。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追求,智慧能源的未来发展将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社会整体向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转型。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政策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双碳’目标下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3&ZD095、22VRC180;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博彧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1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3月1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5251.htm。

[4]张希良、黄晓丹、张达等,《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管理世界》,2022年第1期。

[5]《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1%》,2021年1月20日,https://www.nea.gov.cn/2021-01/20/c_139682386.htm。

[6]《中石油经研院发布〈2023年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24年2月28日,https://www.xinhuanet.com/energy/20240228/366b278089eb4f8b805669ceabb813c5/c.html;《2023年12月份能源生产情况》,2024年1月17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1/t20240116_1946618.html。

[7]《总书记的能源足迹|胜利答卷——从胜利油田看我国油气行业增储上产新动能》,2024年5月24日,https://www.cpnn.com.cn/zt/zt2024/nyzl2024/nyzj2024dt/202405/t20240524_1703837.html。

[8]《〈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全文)》,2024年8月29日,https://www.nea.gov.cn/2024-08/29/c_1310785406.htm。

[9]《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1-11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4年12月20日,https://www.nea.gov.cn/20241220/73f189cc6e6540caafac2b819623fc08/c.html。

[10]《权威|2024年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2024年4月2日,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402/1369510.shtml。

[11]《2024年10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20241129》,2024年11月29日,https://www.pvmeng.com/2024/11/29/32442/;《2024年4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数据公布》,2024年5月31日,https://www.ne21.com/news/show-195427.html。

[12]《对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趋势的认识》,《中国能源报》,2023年6月5日,第2版。

[1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21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

[14][15]《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4年5月28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nt_6956401.htm。

[16]《“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之64|智能微电网》,2021年12月24日,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4_1309317.html。

[17]《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开征求〈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2024年10月9日,https://zfxxgk.nea.gov.cn/2024-10/09/c_1212404143.htm。

[18]徐婉迪、魏来、罗俊等,《储能产业发展带来的能源革命及其关键管理科学问题》,《系统管理学报》,2021年第1期。

[19][21]《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年3月28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4/02/content_5749758.htm。

[20]《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2022年1月29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23/content_5680759.htm。

[22]《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2023年10月12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3560.htm。

[23]《国家电投12个项目入选〈2023年综合智慧能源优秀项目案例集〉》,2023年7月31日,https://www.ccpitep.org.cn/cnt_18184.html。

[24]叶宇剑、袁泉、汤奕,《面向双碳目标的交通网-电网耦合网络中电动汽车负荷低碳优化方法》,《中国电力》,2023年第5期。

[25]《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2023年12月13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347.htm。

[26]《增长49.6%!前三季度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量同比增速折射三大趋势》,2024年11月2日,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1/content_6984504.htm。

[27]《特来电发布虚拟电厂平台和充电网创新产品》,2022年10月31日,https://www.xinhuanet.com/auto/20221031/c61a061a88b1479b85a86129a86c7203/c.html。

责 编∕李思琪 美 编∕周群英

[责任编辑:肖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