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干部身处监督执纪一线,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如何以监督之力为群众解难题、凝聚民心民力?答案深植于“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实践里,蕴含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工作智慧中。
身入更要心入,在“零距离”中摸清民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监督执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是深入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这离不开“一竿子插到底”的扎实调研。纪检监察干部如果习惯在办公室看报表、听汇报,可能导致对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全面深入。要敢于啃“硬骨头”,带着虚心求教之心走进田间地头:在农家院落里听老人讲养老难题,在村口小卖部记录村民对公交线路的期待,在工地工棚里询问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需求。这种“沉浸式”调研,不仅能收集到鲜活的第一手信息,更能让群众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与理解。只有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监督保障的措施才能真正深入民心。
担当更要善为,在“解疙瘩”中凝聚民心。“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开展监督检查、日常巡察等工作中,常需直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如拆迁安置、邻里纠纷、人居环境整治等,这些工作往往关系重大、需要细致妥善处理。面对这些考验,纪检监察干部更需坚守初心、主动作为。当群众在社区事务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纪检监察干部应当以群众视角来审视问题,逐户走访,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能理解的话语打开群众心结,了解诉求、疏导情绪,倾听各方观点,协商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目的。
守正更要创新,在“破困局”中激活动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监督执纪工作不能固守成规,而应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开展廉政教育,可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对“事”、按“岗”、分“人”创新打造廉政教育“套餐”;开展监督检查,可推行“组组”协同、“片区内+片区间”交叉的“双联动”监督模式,推动派驻监督横向整合、纵向延伸,全面提升监督效果;开展审查调查,可采取“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式,在提升办案效率的同时缩短办案周期。这些创新是立足实际、精准施策的体现。唯有始终保持“求变”思维,才能持续优化监督执纪效能。(中共嵩明县纪委 张兆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