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基层干部要用实干托举民生温度

城镇发展的成色,群众获得感是最直观的度量。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干部的情怀实不实、举措硬不硬,直接决定着民生温度能否直抵群众心坎。新时代下,基层干部必须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求实效,把民生工作做深做透,让群众切实触摸到幸福质感。

摸准民情才能靶向发力。惠民政策要暖到点子上,前提是摸清群众真实诉求。这需要干部跳出办公室的局限,多往街巷里弄、田间地头走,用脚步丈量实情。在集中搬迁现场,蹲点记录居民对户型设计的具体想法;在返乡创业集市,倾听摊主对物流配套的迫切需求;在老旧小区议事厅,收集老人对闲置场地改造的顾虑担忧。这些沾满泥土气的“一线调研”,能捕捉最鲜活的需求。同时,善用“民情地图”标注独居老人分布、通过大数据分析就业意向与岗位匹配度,把急难愁盼逐条梳理、精准画像。唯有需求摸得准,政策才能接得住地气,发展温度才不会“隔空喊话”,真正暖到百姓心窝。

破解难题需刚柔并济。啃下住房、就业、教育等民生“硬骨头”,必须拿出硬核举措,列清单、定时限、抓销号,以攻坚姿态逐个突破。面对特殊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则要靠柔性服务兜底。开展“岗位大篷车”进社区活动,联动企业定向培训、现场签约;为新居民儿童开通“暑期托管班”,志愿者辅导作业、组织兴趣活动;“一户一策”定制帮扶方案,暖心代办打通“最后一米”,让行动不便者足不出户享便利。解难题既要重实效,更要讲温度,让群众在得实惠时,更能感受到政策背后的人文关怀。

传递温度要创新更要坚持。让民生暖意持续升温,既要善用巧劲,也要有长久之功。可以用微更新激活“金角银边”,把闲置角落改造成口袋公园、便民驿站;在楼道转角设“共享工具角”,锤子、梯子随用随取。创新互助养老模式,组建“银发互助队”,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既解燃眉之急又聚邻里温情。但创新之外,长效机制是关键。给每个便民设施挂“责任牌”,明确维护责任人与联系方式;每季度开“吐槽会”收集群众意见,对使用率低的项目及时调整。民生项目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久,让群众随时能找到温暖的落脚点。

(浙江省嘉善县天凝镇 顾心力)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