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最直接的桥梁纽带。现实中,个别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不仅损害群众切身利益,更侵蚀政府的公信力,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首先,要拧紧思想“总开关”,通过党史、党纪学习教育和榜样宣讲等活动,用焦裕禄、黄大发等先进典型的事迹唤醒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同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街角巷尾,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中重拾初心。其次,要改革考核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将群众满意度作为“硬指标”,把矛盾化解率、实事办结率等纳入考核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干部,应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上予以倾斜;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则要及时“亮牌”警告,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第三,要织密织牢监督体系,建立上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立体监督网络。上级部门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可在村头巷尾设立意见箱、开通举报热线,对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形成强力震慑;对查实的问题,要严肃追责问责,强化干部责任担当意识。最后,要夯实保障基础,在严把入口关,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干部充实基层队伍的同时,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此外,还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干部敢作为、善作为。
基层干部直面群众,其作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要多措并举让“躺平者”无处容身、让“实干者”脱颖而出,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富宁县纪委监委特约网评员 农丽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