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社区“小气候”里充盈着人民城市新活力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强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第一空间,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应当积极发挥好社区这一基本载体的关键作用,精准对接民生需求、着力夯实治理根基、全面提升宜居品质,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

人民城市的核心要义在于“民”字当头。社区干部应深刻把握治理新要求,积极推动工作重心从传统“管理”向精细化“服务”与多元“协同”升级,切实提升为民服务精度与治理效能。同时,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面对社区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需深入挖掘并激发群众智慧与力量,引导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时兼顾采光通风,口袋公园设计预留老人活动区等这些“绣花功夫”的落实,正是社区服务功能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社区干部以务实服务回应民生关切,居民以主人翁姿态共建美好家园,社区治理便能沿着从粗放扩张向精细提升的轨道扎实迈进。

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最终要落脚于街巷的温度、民生的感知。社区作为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其通畅程度直接关系民生冷暖。会议强调的“推动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沉”,正是疏通这些末梢的关键处方。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网格员巡查发现外墙开裂后,立即启动“吹哨”程序,住建、消防部门联动响应,三天拆除危墙消除隐患;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道通过智慧平台“接诉”独居老人深夜用药需求,12分钟内完成派药上门。这些“即办速度”背后,是资源下沉赋予基层的解题底气,让“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从宏大叙事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温度。要延续这般效能,社区干部需兼具“铁脚板”与“云大脑”,既要迈开腿巡查隐患、张开嘴调解矛盾,更要善用智能平台实现风险“云预警”、服务“一键达”,让“群众点单”与“政府服务”在神经末梢精准对接。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提升服务效能与夯实治理基础的同时,还需培育社区文化沃土,塑造有温度、有认同的幸福共同体。持续优化社区公共空间的“软硬件”配置,在科学规划布局公园绿地、健身步道、儿童游乐等设施基础上,着力提升其全龄友好性、文化浸润感和日常可达性,让居民在“15分钟生活圈”内便捷享受高品质的休闲健康生活。积极组织各类社区文化及志愿活动,使之成为链接居民情感、唤醒社区记忆、培育共同精神的有效载体。像上海市曹杨新村将闲置地改造成融入工业历史的百禧公园,结合梧桐市集等活动,让居民在共享空间中互动熟络,自发维护环境、共议社区事务。这种由共同参与和归属感凝聚而成的社区认同与文化自觉,正是抵御社会疏离、增强社区韧性、提升居民幸福感最深沉的基石。

社区虽小,却是人民城市理念落地生根的关键场域。唯有真正激活社区这一承载着民情、凝聚着民智、守护着民安的“微细胞”,让治理重心沉下去,让人民智慧涌出来,使每一个社区的“小气候”都充盈着创新、宜居与韧性的活力,方能汇聚成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花园街道福苑社区 叶佳妮)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