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万柏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健身活动室里,动感旋律与蝉鸣相和,十多位市民随教练舒展手臂,汗水在木地板上晕开点点光斑;市民教室内,二十余名青少年围在编程机器人展台前,指尖轻触屏幕,眸中闪烁着好奇的亮光。这里既是纳凉雅舍,更是文明传承的磁场——当健身操的律动邂逅科技探索的静谧,当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文明实践交相辉映,文明的种子正悄然播撒。
整合优质资源,精准覆盖全龄
自7月初启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系列活动以来,实践中心已成为覆盖全龄段的“文明充电站”。每天都有市民循着课程表纷至沓来,在运动、科技与文化中感受文明的温度。
课程设计,是本次活动的核心亮点。实践中心整合辖区优质资源,从数十支文明实践团队中遴选出5支经验丰富、反响良好的服务团队,量身定制“活力健身动起来”“科技点燃梦想”“典籍里的亲子时光”“墨香润心书法”“亲子同心育三观”五大主题课程。每支团队提供8节课,在周二至周六依次开展,确保不同年龄层的需求得到精准覆盖。
走进实践中心,一层巨幅电子屏正滚动播放本周课程。既有面向青少年的人工智能体验与科创沙龙,也有亲子共学的典籍解读与家风教育,更有惠及全民的书法与摄影培训。
“我们遴选团队时,特别看重两点:实践经验与课堂反馈。”万柏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宋利军指着墙上的“服务团队风采展”介绍,“课程设置既瞄准群众需求,又结合当下热点,比如把家风教育做成亲子剧本杀,让书法课变成‘写春联送邻居’的公益行动,就是要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优化课程内容,靶向服务民生
如何让孩子的暑假跳出课本、拓宽视野?万柏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一场覆盖全龄的“知识嘉年华”作出回答——这里既有青少年追问不止的人工智能“黑科技”,也有亲子共学的传统文化,更有惠及全家的健康义诊,让文明的触角自课堂延伸至生活。
课堂之外的实践同样热闹。每周二晚七点,实践中心一楼便化作“健康夜市”——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刚刚摆好脉诊垫,排队的长椅便已座无虚席,每场活动参与者均超过三百人,成为和平公园最热闹的“文明市集”。
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惠民成果
“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系列活动启动以来,和平公园畔的这座红白建筑已成为市民的“暑期新地标”。从孩童到银发族,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知识的入口”或“温暖的出口”。
活动将持续至8月底,40堂精品课程覆盖科技、文化、健康等多领域。宋利军表示:“这不仅是服务群众的实践,更是我们推进‘五有’建设(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新起点。未来要做到月月有示范活动、周周有主题活动,让文明新风真正融入日常。”
全区14个实践所、138个实践站同步发力:26个暑假托管班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看护难”,孩子们在志愿者带领下做手工、学非遗;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将针灸、推拿、艾灸服务送进社区,排队的老人捧着养生茶包直夸“比药店还贴心”;40个非遗项目走进100个社区,剪纸、面塑、皮影的摊位前,体验者络绎不绝。
正如参与活动的群众所言:“以前觉得文明实践是‘别人家的事’,如今才明白,它就是我们生活的模样。”从一堂亲子课到全城联动,万柏林区正以最为真切的方式,将文明的温度融入每一个日常。(万柏林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