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提出,“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等,多维度阐述建设创新浙江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要义,为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作示范绘就了精准施工图。
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浙江的关键要素,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重中之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最终要靠人才来实现。今年以来,浙江省创新实施人才“校企双聘”、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以人才有序流动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使建设创新浙江的路径更加明晰。
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持续释放人才潜力、提升人才效能。但部分地区和用人单位仍存在人才评价“一刀切”、人才激励“大锅饭”等顽瘴痼疾,亟须构建灵活开放的选拔使用机制、分层分类的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各类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形成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深化“授权松绑”。人才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用人单位最有话语权。着眼真授权、授到位,彻底摒弃官本位、行政化思维,赋予科技创新人才更大的资源调度权、经费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进而有效激发用人主体和人才的科技创新内驱力,推动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着眼接得住、用得好,健全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在充分保障科研自主权的同时强化纪律约束,明确科研经费使用的禁止性边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科研创新需求变化,通过数字平台监测实现“放权不放手”,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效能。
深化激励赋能。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还需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利益捆绑等桎梏,让有能力的人抢先干、带头干,真正实现“谁有本事谁上”“谁能干成奖谁”。抓深容错试错,坚持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分配机制,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大胆试错,将“允许失败”“败而不馁”融入科学家精神内涵,进一步营造包容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抓实多元评估,将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等要素作为核心指标,对于科研人才,重点考察科研成果创新性、实用性以及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对技能人才,全面考察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水平,通过建立匹配人才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深化多方协同。党委、政府、市场和用人主体均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推动党委“管”与“谋”、组织部门“统”与“抓”、行业部门“职”与“责”一体贯通,为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提供根本保证。用好党管人才指挥棒,着力发挥党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确保人才工作的发展目标、路线规划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打好同心协作组合拳,发挥组织部门统合资源、协调工作优势,建立“人才办+企业家联合会+高校院所”联合体,推行企业走访联动、人才流动共享、信息发布同步等新模式,筑牢人才工作“四梁八柱”,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
(作者:王闰,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