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这句朴实有力的要求,道出了新时代施政的鲜明导向。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修订发布,到各地各部门拧紧“钱袋子”的实际行动,这不仅是一次作风建设的迭代升级,更是对勤俭节约传统的时代诠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赛道上,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从来不是简单的“节流”,而是以精打细算的智慧、刀刃向内的担当,为群众的“好日子”蓄能加力。
过紧日子,首要在于为制度“上紧发条”。修订后的条例如同为公共资金配备了“安全阀”,从预算管理到资源利用,从公务接待到项目审批,各个环节都划定了清晰红线。如今,制度的约束力不断强化,预算编制更为科学精准,资金使用全程可追溯,审计监督实现全覆盖,其目的就是确保每一分公共资金都用在明处、花在实处,让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无隙可乘。
让“紧日子”过得富有成效,核心在于将资金用在关键之处。常言道,好钢应用于刀刃。党政机关压缩非必要开支,所节省的资金,能够投入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这种以“减法”换“加法”的策略,正是过紧日子的深层内涵——并非被动地节衣缩食,而是通过科学统筹,将有限资源集中投向发展急需、群众期盼的领域,让公共财政的温暖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更是一种无声的示范。机关食堂的“光盘行动”、办公室的“人走灯灭”、公务出行的“能拼不派”,这些看似细小的改变,传递的是“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强烈信号。领导干部带头勒紧裤腰带,群众自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勤俭节约”成为社会共识,当“绿色低碳”成为生活习惯,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就能降下来,发展的底气也就更足了。这正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生动写照,也是凝聚起共克时艰、共谋发展强大合力的关键所在。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过的是“责任”,赢的是“民心”。每一分钱的节约,都是对人民信任的珍视;每一次作风的改进,都是对群众期待的回应。当“紧日子”的担当化作“好日子”的甘甜,当机关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根基,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作者:中共宁波市奉化区委组织部 宋惠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