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坚持打好作风建设的攻坚硬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一场涤荡党内痼疾、扫除作风积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攻坚战持久战全面打响。这场伟大实践如强劲春风,带来了党风政风的焕然一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这些宝贵经验,瞄准核心目标、树牢警戒意识、用好时代武器,以厉行节约作表率,打好树新风的攻坚硬仗。

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民生福祉”所向,瞄准作风建设“目标点”。作风之变,始于破除积弊;节约之行,成于解决问题。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初,便以“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等“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让党风政风为之一振,也让节约理念深入人心。但作风建设与厉行节约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反弹”的闭环机制,形成作风建设与节约行动的良性循环。“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扎实推进作风建设、落实厉行节约,就是在回应人民的期待。党员干部要有“显微镜”般的敏锐,善于从细微之处查摆问题;更要有“手术刀”般的果敢,敢于解剖自己,直面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和浪费行为,不遮掩、不回避。只有把群众“表情包”作为工作“风向标”,将厉行节约与解决群众问题紧密结合,才能让作风建设真正落地生根,让节约之风切实惠及民生。

坚持制度约束,铸牢“文化自觉”之魂,树牢作风建设“警戒线”。作风建设与厉行节约永远在路上,既需要“雷霆手段”的刚性约束,更需要“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的修订完善,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将作风建设和厉行节约从“运动式”推向“常态化”,从“软要求”变为“硬约束”,为作风建设和厉行节约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但“君子慎独”,外在的制度要求只有真正转化为内心认可的价值导向,才能让规定真正成“习”、成“风”、成“俗”。优良作风与节约理念转化为文化自觉,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要求党员干部将“人民至上”和“节约为荣”的价值理念真正融入血脉、化作行动,在思想上筑牢宗旨意识和节约意识,在行动上践行群众路线、落实节约举措。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把群众的冷暖安危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放在心上,当“厉行节约”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作风建设和厉行节约才能真正实现长效化、常态化。

坚持躬身实践,借助“数字赋能”之势,用好作风建设“新武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心系群众、情系百姓,既需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改革魄力。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才能为作风建设和厉行节约注入新的活力。面对数字化浪潮,新时代作风建设和厉行节约需要创新方法、拓展路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数字技术如同一座桥梁,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让群众的声音能够更便捷地传递,让群众的问题能够更快速地解决,也让节约资源的建议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落实。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提升作风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对资源使用的监测和管理,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让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地利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数字监督的新路径,避免数字技术沦为形式主义的新载体,确保数字赋能真正服务于群众、造福于群众,推动作风建设和厉行节约不断取得新成效。(作者: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选调生 曲俊翰)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