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Go Go Go”…近日,河南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到村民家“蹭饭”而走红网络。镜头里董桂林和村民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面条的场景,让人触摸到基层烟火的暖心温度。基层干部要读懂镜头背后的基层工作密码,绘就干群鱼水情深、携手共谋发展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身份认同架起“连心桥”。“奶奶,我搁你这蹭顿饭吃可中?”“我都是溜着蹭饭嘞大娘!”…董桂林用一声声地道的河南话,一开口便消解了初来乍到的陌生感。视频里,他高兴地回应百岁老奶奶唤他“乖乖”,每次吃完饭和村民碰拳告别,这些自然又亲切的互动,让董桂林实实在在拉近了与乡亲们的距离。基层干部要想真正走进群众心里,首先要先摒弃“外来者”的身份,把自己当作“村里人”,将双脚深深扎进乡土,使自己的语言风格、生活习惯与当地群众同频共振,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才能让群众从心底接纳干部成为“自己人”。
饭桌烟火藏着“民情簿”。如何避免走访调查“走过场”,董桂林的“蹭饭工作法”给出了生动答案。当干部端起粗瓷碗,围坐饭桌旁,和群众谈谈家庭情况、唠唠邻里八卦,关系拉近了,村民平日里憋在心底的诉求、藏在深处的矛盾才会自然流露出来,正如董桂林所说,“唯有在饭桌的烟火气中才能听到真实的乡音。”“蹭饭工作法”只是叩开群众心门的方式之一,基层干部应拓展工作思路,主动走进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在田间地头同劳作时感受稼穑艰辛,在庭院炕头话家常中体察民情冷暖,在村头巷尾听闲谈间捕捉社情民意,使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见实效。
浪潮之下守稳“为民心”。视频爆火后,面对铺天盖地的流量,董桂林没有迷失本心,明确表示橱窗产品的利润全部归村集体所有,他自己则一心琢磨产业规划和人才回流,努力让这股流量变成“长流”,为村庄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彰显出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流量为乡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窗口和发展机遇,基层干部既要化身“引路人”,善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工具,让乡村的特色资源“破圈”出彩,更要成为“铺路人”,积极探索长效发展机制,让短暂的流量红利真正沉淀为乡村持久发展的深厚底蕴。工作过程中,应始终将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作者:浙江武义县桃溪镇选调生 裘钱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