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招才引智,不是“引进来就万事大吉”的终点,而是“共同成长”的起点。一些地方在人才争夺战中轰轰烈烈“上线”,却在后续服务中悄无声息“掉线”,让人才满怀期待而来,却带着失望离去。这种“半程乏力”现象,表面看是执行不力,深层次却折射出政绩观偏差和制度韧性不足。真正的人才工作,应当像经营一场长久的合伙——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担当,才能合作共赢。

政策的“温差”,往往源于理念的“偏差”。有的地方将人才引进简单等同于“数字竞赛”,重签约数量轻服务质量,重短期轰动轻长期培育,把人才当作装点门面的“盆景”,而非滋养创新的“雨林”。殊不知,人才对城市的信任,不仅建立在白纸黑字的承诺上,更体现在点滴细节的呵护中。延迟的安家费或许能靠“流程繁琐”解释,但子女入学的难题却会直接动摇扎根的决心。对人才而言,政府每项承诺都是观察诚意的窗口,每次违约都是消磨信心的砂石。若只把人才当“过客”,让“说到做不到”成为常态,再响亮的口号也会失去感召力。

破解这种“半程困境”,需在制度上“保温”,更要在服务上“升温”。人才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而应构建“全周期”保障体系。政策制定时就要算好长远账,既要明确“给什么”,更要规划“怎么给”“何时给”,将模糊的“原则上支持”转化为清晰的“清单式条款”。例如住房补贴可分期兑现并与服务年限挂钩,既减轻财政压力,又增强人才黏性;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不妨设立“人才服务直通车”,由专班对接、限时办结。更重要的是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评估人才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政策工具箱。毕竟,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的阳光雨露各不相同。

比政策更有力的,是“合伙人”式的共生共赢。人才选择一座城市,短期看待遇,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归属感。有的地方引进时“奉若上宾”,入职后“不闻不问”,让人才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而真正的人才高地,往往以“事业共同体”的姿态,为人才铺路搭桥——既提供“站稳脚跟”的基础保障,更开放“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设立创新容错机制、开放应用场景等方式,让人才智慧与城市发展相互成就。唯有以“合伙人”的诚意对待人才,才能激发他们“主人翁”的担当,共同书写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栽好梧桐树,不能止于“把树苗插进土里”,更要持续松土施肥、修枝除虫。如今的人才工作,早已过了靠“政策红包”就能锁定胜局的阶段。当越来越多城市加入“抢人大战”,最终的赢家必然是那些能把“引才激情”转化为“留才恒温”的地方。“恒温”不在锣鼓喧天的口号里,而在每一天的高效服务中,在每一次的难题破解里,在每一分的价值认可上。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深耕人才沃土,才能扎实写好人才工作的“后半篇文章”。

(作者:杨光,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