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治理 > 产业振兴 > 正文

学以致用 振兴有路

——眉县“2345”模式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七月的眉县,秦岭北麓的猕猴桃园里,枝头挂满等待成熟的翠绿果实。智能大棚里,刘军斌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湿度数据,远程操控遮阳网缓缓展开;农机大院中,赵晓东带着学员调试新改装的施肥机;汤峪村的民宿一条街,马红伟正组织专业老师对民俗经营户培训;张召军在新建的直播间里,指导村民学习艾草制品的直播销售……

这一幅幅生动图景,正是眉县以张载“学贵于用,用贵于通”理念,探索“经世致用2345”学用贯通培育模式结出的硕果。通过“双轮驱动、三维贯通、四阶闭环、五程螺旋”的科学设计,培训成果正加速从课堂走向实践、从个体辐射群体,如星星之火点亮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20250724-171016(2)

数智赋能,产教融合激活乡村动能

2021年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时,一堂“农产品标准化”课程启发了刘学。他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引入智能分选技术,攻克了糖度检测、瑕疵识别等难题,坚持用“标准化思维”反复校准参数。目前,他的智能分选车间已完成全面设备调试,气调冷库技术确保果实保鲜期长达6个月。“产教融合打通了对接专家的渠道,数智赋能让传统加工升级,这‘双轮’一转,今年的即食猕猴桃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 刘学指着墙上的全产业链图说。

在刘军斌的智能大棚里,“数智赋能”展现了另一种可能。他运用“理论-实践-反思-再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学习法——课堂学原理、基地练操作,最后结合果园特点优化系统。如今,他轻点手机便能实现远程调控,确保果实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去年暴雨天,露天果园损失不小,我的大棚靠自动排水系统安然无恙,这就是培训带给土地的‘智慧’。”

20250724-171016(3)

知行合一,三维贯通培育振兴骨干

“知理塑自信、躬行强能力、成器育标杆”的三维贯通,是一个持续循环的成长过程。赵晓东的“农机手成长计划”正是其生动体现。

系统学习农机理论后,赵晓东将“成人教育规律”与农民作息有效结合,创新“夜间理论+田间实操”模式,即白天在果园手把手教操作,晚上在农机大院结合实例讲原理。如今,83名学员中12人自主创业,620名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共建实习基地提升技能,其“农机扶贫移动车间”还带动12个村集体经济增收。这种“学员带学员”的辐射效应,让知识如蒲公英般在乡野广泛播撒。

在南寨村的艾草加工厂里,作为乡村CEO班学员的张召军将“三产融合”理念化为现实。他带领村民发展艾草、香菇种植,形成“支部+能人+农户”的产业模式——6月收艾草、8月种香菇、10月搞采摘,土地四季不闲。在他带动下,50余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种艾草,户均年增收3000元;香菇大棚“一棚双收”(香菇+西瓜),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

“土地是活教材。”张召军感言,“培训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如何把土地的价值挖透。”他的实践展现了“三维贯通”的深度拓展。

20250724-171016(4)

闭环培育,全链条培育催生振兴活力

“精准教学、实战淬炼、认证转化、成果孵化”的四阶闭环,确保了培训成果从“课堂”到“市场”的高效转化。这在眉县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在猕猴桃三产融合班“精准教学”阶段,马红伟锚定“农旅融合”方向。赴杭州研学“全季旅游”运营模式后,他结合汤峪村特点,设计出“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民俗”的四季特色旅游路线,并牵头成立农家乐协会,统一服务标准,打造69户精品民宿。如今,特色民宿与店铺错落有致,“党支部+协会+旅行社”模式使游客量持续攀升。

“去年接待游客53万人次,收入6700万元。今年新增‘果园课堂’,游客不仅能摘果,还能学技术。”马红伟把四阶培育闭环转化为乡村旅游升级的引擎,生动诠释了知识向效益的转化路径。

“2345”培育模式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培训的每个环节与乡村发展需求紧密相连。4.21万从业者因“眉县桃把式”劳务品牌增收,161.37亿元的品牌价值里,涌动着多元产业的活力,让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愈发绚烂。(眉县农业农村局 张轩)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