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霞弄,这条仅百余米的小巷,曾是杭州二十三坊巷治理难题的缩影:斑驳危墙蛛网密布,电瓶车堵巷寸步难行,游客过而不驻,商户居民争执不断。短短一年间,这里白墙黛瓦、道路平整,这里茶香袅袅、花影重重,这里心齐气顺、共建共享。晓霞弄的蜕变,恰是基层以“小智慧撬动大治理”的生动注脚。
以“精耕细作”破解治理死结。晓霞弄的困境,本质是城市发展中多元诉求对冲、治理资源碎片化的典型症结。面对商户拓展经营与居民环境诉求的激烈冲突,紫阳街道没有选择“硬堵”或“强推”,而是以“党建红线”穿起治理千条线。街道成立街区综合党委,推动市监、城管、公安等8个部门力量常态化下沉,物色梁红兵杨慧等商户能人、居民骨干担任坊巷长,赋予其“问题发现者、矛盾调解者、政策传导者”三重角色,变“九龙治水”为“握指成拳”。电瓶车乱停堵巷,坊巷长就踏勘选址,盘活边角地建成免费停车充电棚,疏通“城市毛细血管”,精微治理让死结变活扣。
用“机制创新”重塑街区生态。晓霞弄的实践,本质是通过治理流程再造激发内生活力的制度创新。由坊巷长牵头制定的《商户公约》,将占道经营、诚信服务等条款转化为商户共识。“星级评选”引入商户互评机制,商户开放日架起“商居连心桥”,每月“街区开放日”让居民体验非遗文化、便民服务……三级问题处置机制让难题一一破解。碰到小问题,商户自行协商处置;邻里间有了小摩擦,大家都来说和劝解;碰到“硬骨头”,街区综合党委吹哨报到、平台会商、限时办结。截至目前,坊巷长共解决商户群众反映问题2500余个,街区黏性不断增强。
以“人心温度”托举幸福底色。晓霞弄的烟火气里,升腾着治理为民的价值依归。危墙加固、电线入地、阶梯找平……居民王阿姨摸着修复的门框感慨终于不用提心吊胆。十五奎巷老店“四灶儿”在坊巷长协调下完成店招改造,营业额增两成。传统民居建筑引入主理人团队,打造集文化体验、社交互动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消费空间,复原出宋代“细若松烟”茶粉制作技艺。居民、游客享受商户提供的免费凉茶、家电维修等服务,年受益超2000人次。二十三坊巷的治理成果已经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共同体”水到渠成。
(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周依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