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灵魂底色,是融入血脉的政治基因,是体现于一言一行、一思一念的实践准则。涵养党性,在于日积月累的自我修炼。唯有将党性要求融入日常、化为习惯,在细微处见精神,方能铸就坚如磐石的信仰之基、淬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在深学细悟中校准方向。理论修养是党性的源头活水。党的创新理论,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思想之氧”和“行动之钥”。理论学习不是机械的背诵,而是深层次的思维革命。要始终以“空杯心态”研读原著,在“为何学”中坚定信仰,在“学什么”中把握精髓,在“怎么学”中融会贯通。尤其要注重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感悟真理力量,从宏大视野中理解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体悟科学理论的现实伟力。这种理论清醒,能够帮助党员干部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明辨是非,在利益诱惑面前站稳立场,真正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慎独慎微中锤炼品格。纪律是党性的“防护网”,既划定了行为边界,也标定了精神高度。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要求党员干部不仅在大是大非前旗帜鲜明,更要在小事小节中严守规矩。要常怀“堤溃蚁孔”的忧患意识,把党章党规作为镜鉴,每日自我检视言行是否符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的要求。要在回应群众诉求速度、政策执行力度、人际交往尺度中检验党性。唯有将纪律意识内化为“条件反射”、外化为“肌肉记忆”,才能让党性在纪律的熔炉中百炼成钢。
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宗旨。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高度统一。涵养党性,本质上是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的持续叩问。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这种情怀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倾听群众呼声时多一分耐心,制定政策时多一分温度,破解难题时多一分担当。要善于从“柴米油盐”中感知民生冷暖,从急难愁盼中找准工作方向,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检验工作的“晴雨表”。这种根植于心的为民情怀,能够超越功利得失的计较,升华为“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让党性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绽放出永恒的生命力。(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纪委监委 李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