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让“第二个结合”在基层稳稳扎根

为了让“第二个结合”在基层稳稳扎根,基层党员干部应当积极做到“护存量”“守恒量”“拓增量”,既传承文明之基,又筑牢治理之本,最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善治生态。

护存量:赓续文化血脉,厚植基层发展实力

传统文化根脉是基层治理的精神坐标,承载着民族记忆与价值认同。守护好文物、非遗等文化载体,不仅是延续历史文脉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基层文化软实力、凝聚群众共识的基础。唯有让传统文明在基层扎好根,才能为“第二个结合”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与持久的治理动能。

守好存量,基层党员干部要在“织密保护网络、打造传承阵地、激活文化资源”等力所能及的领域发光发热。一方面,应通过社区网格员、乡村文化能人等力量,落实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责任,形成人人参与守护的格局;另一方面,要充分用好各类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如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等实体平台,引导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引进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土壤充分交流融合;此外,还要依托科技公司等创新载体,推动文物、民俗以产品形式,与基层经济、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用起来”,为“第二个结合”夯实根基。

守恒量:站稳人民坐标,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者、见证者和阅卷人,人民性是“第二个结合”时代内涵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层组织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坚持问计于民,通过入户走访、意见征集等形式,精准把握群众文化需求,避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式部署;其二,引导群众多元化参与,将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与监督权交给基层群众,通过村民议事会、社区协商平台等载体,让文化治理回归“群众说了算”的本质;其三,创新传播方式,用方言小品等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教材”,让文化成果真正惠及百姓、融入日常。唯有以群众需求为锚点,才能让“第二个结合”在基层实践中焕发生命力,实现文化治理从“做给群众看”到“带着群众干”的转变,筑牢基层治理的群众根基。

拓增量:激活数字动能,构建基层善治生态

在推进“第二个结合”落地基层的过程中,同样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才能有效将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

基层党员干部应当聚焦三方面实践:其一,构建“互联网+文化服务”平台,学习掌握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能,助力智慧社区、数字乡村等重要载体的建设,为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最后一公里”;其二,建立群众参与的数字化机制,把握媒介传播基本规律,用好短视频、直播等载体,打造互动式、沉浸式、年轻态的宣传作品,激发群众文化认同与参与热情;其三,整合基层治理数据与文化资源,实现政策宣传、文化服务与群众反馈的精准对接,推动“第二个结合”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共治”,让互联网平台、数字技术成为连接群众与文化治理的桥梁。

(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 张天豪)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