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扎实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发展不能只考量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意味着,城市越是向前发展,越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这是建设现代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人为本是建设韧性安全城市之基。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准则融入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之中。着眼提升公众参与意识,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的公民教育,运用社区讲座、模拟演练等方式,切实增强公众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依托媒体和社交平台传播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相关信息和知识,鼓励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推动公众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建设参与者、评价者,更好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着眼激发多元主体活动,推动政社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通过政府引导、体制创新、社会协同,凝聚建设整体合力,推行利益共享机制,让公众在多元多样的服务场景中真切感受到韧性城市的建设成果。

刚柔并济是建设韧性安全城市之魂。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软硬兼施,既要重视交通设施、地下管网等“硬件”建设,也要兼顾城市人力资本、政府处突能力、社区治理服务等“软件”配备,贯通防范内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和危机。提升空间适配度,通过统合资源、聚合功能,构建兼具日常服务功能和应急响应属性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应对风险提供物理支撑;通过构建标准化、可拆卸的建筑构建和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空间快速重组,推动城市向动态感知、动态适配转型升级。提升政策配套性,将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目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完善韧性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数字赋能是建设韧性安全城市之器。当前,数字赋能已成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逐步构建起城市的“感知神经”,实现城市资源动态监测和精准调配。以数字技术促场景互联,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一批干部爱用、群众受用的功能场景,实现城市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调度敏感高效、平急快速切换。以数字平台促社会互动,建立公共治理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在数字治理和社会治理跨界合作中形成群体智慧,通过风险共担方式解决部分老旧城区设施老化、资源短缺等问题,增强城市在应对风险时的抗逆能力。(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 王  闰)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