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馄饨,能承载多大的力量?在这寻常烟火气里,正升腾起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面对“全职妈妈再就业难”与“公共空间闲置”的双重困境,浙江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笔,以民需为墨,在“共富工坊”的实践中,书写了一篇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把民生痛点变为幸福支点的精彩答卷。从10平方米小店到20余家门店外加1处工厂店,从日销不足30盒到日均销售4000余盒的跨越,小小馄饨“包”出来的不仅是宝妈家门口的事业,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样本。
强组织,筑牢“主心骨”。党建引领,核心在组织力。上城区紫阳街道党工委深谙“阵地建到哪儿,党组织服务就跟到哪儿”的真谛,精准发力。先破“阵地关”,夯实服务根基。盘活闲置空间,将新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为配备专业冷藏设备的标准化操作间,让宝妈们告别“借灶台”的窘迫,拥有稳定、专业的“致富车间”。再聚“资源网”,赋能产品升级。依托党建共建平台,有效链接辖区企业、学校、机关食堂等资源,签订长期采购协议。组建党员配送队,打通社区团购“最后一百米”,力促“小生产”对接“大市场”。同时,党员志愿者与宝妈“一对一”结对,手把手传授技艺,推动家庭手艺标准化、市场化。为解宝妈“后顾忧”,敏锐捕捉宝妈群体“接娃难”“管娃难”的新诉求,组织退休教师开设“四点半课堂”,提供义务托管辅导。从生产空间到技能提升,从市场拓展到生活保障,党组织的托举无处不在、坚实有力,真正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富实效。
优机制,激活“动力源”。上城区紫阳街道党工委在工坊运行中,创新机制设计,激发内生动力与向善合力。一方面,赋能个体,重塑价值认同。50多名灵活就业宝妈在这里不仅实现了可观的人均月增收,更在技能提升、融入社会中找回了个人价值与尊严。尤为可贵的是“被帮扶者”向“助人者”“治理者”的蝶变,宝妈宋兴燕成长为工坊站长、参与社区议事,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柔性而坚韧的新力量。这深刻证明,有效的赋能机制能点燃个体奋斗的引擎。另一方面,创新公益,凝聚向善合力。工坊首创“一盒双捐”机制,每售一盒提取0.2元注入“共富基金”,将商业逻辑与公益情怀结合,形成了“居民销售-工坊增收-公益捐赠-帮扶困难”的暖心闭环。累计捐赠1.9万元、帮扶15户困难家庭、惠及23名特殊群体的数字背后,是党建凝心聚力、引领向上向善的“滚雪球”效应。
谋新篇,擘画“新蓝图”。面对“社区门店+外摆摊位”模式的发展瓶颈,街道党工委前瞻布局,推动工坊从“单点开花”迈向“矩阵发展”。聚焦“智慧升级”,提升产业能级。谋划推动“手工工坊”向“智慧云仓”转型,建立以新工社区工厂店为核心的中央厨房体系,实现产品品质标准化、全流程可溯源,为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筑牢根基。发力“数字赋能”,拓展市场疆域。推动“社区店”升级为“云品牌”,积极拥抱社交媒体、在线社区等新渠道,构建“线上成交、线下服务”的新模式,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触达更广阔市场。着眼“片区联动”,放大共富效应。街道党工委主动作为,谋划联合周边街道打造“共富工坊矩阵”,推动资源互补、经验共享、品牌共塑,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广泛群体。从玩具来料加工到手工馄饨,紫阳的共富版图上,正以党建为纽带,串联起更多创新试验田。(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周依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