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服务保障民生的第一线、最前沿,基层党组织要直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有解”思维、激发“敢解”勇气、提升“善解”能力,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改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强化“求解”思维,积极主动探查群众难题。问题导向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南针”,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精准找到群众最关心、最困扰、最焦虑的“痛点”,达到靶向发力解难题的目标。党员干部要沉下去“找”,构建“三级网格+领导包片”体系,推行“干部驻村蹲点+党员结对联户”模式,让机关干部全部下沉一线,入户与群众“拉家常”,在交流中敏锐发现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细致查找政策落实、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潜在问题。数据资源要用起来“查”,打破数据信息壁垒,整合民政、信访、综治等部门非涉密业务数据,形成“1+4+X”数据库。建立“飞防”联防联控信息化网络体系,每日巡检采集露天焚烧、路面塌陷、屋墙倒塌等问题数据,形成动态管理的“急难愁盼问题清单”,让数据多“跑腿”,为精准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平台载体要建起来“汇”,整合12345热线、信访举报、舆情监测等多渠道诉求信息,在镇村设立民意收集箱,构建“人大+纪检+信访”三方督办机制,建设便捷统一的“民声呼应”平台,精准捕捉“共性问题”,提前预判“潜在焦点”,做到未雨绸缪,将民生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提升“善解”能力,协同合作破解群众难题。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加强统筹协调,防止力量分散化、碎片化,才能做到握指成拳、合力推进。建立联动机制,强化乡镇党委“龙头”作用,整合各部门力量,定期研判民生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用、责任共担。深化党群服务中心、社会治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资源共享,开发推广电子印章,打破部门“信息孤岛”,简化办事流程,让群众只跑一次、一次办结,提升群众办事的便捷度和满意度。整合内外资源,积极对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专项债、户户通等上级政策资源,深度整合结对帮扶、驻村第一书记后方单位资源力量,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养老大食堂建设、医疗服务保障等民生项目,丰富服务种类,扩大服务覆盖面,为村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撬动多元参与,鼓励支持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在养老托育、助残帮困、社区治理等领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探索建立“强村公司”新模式,投资建设便民候车亭等民生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民生问题的良好局面。
保持“常解”状态,夯实基础减少群众难题。常态化的服务机制是民生工作的“基石”,只有扎实推进、常态保持,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问题的出现,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幸福。筑牢“底线民生”防护网,聚焦低保、残疾等重点群体,强化“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动态监测”机制,确保有限资源聚焦最困难、最需要的人群。坚持换位思考,持续优化办事流程,深化“免申即享”改革,推动政策直达快享,让群众享受政策红利更便捷、更高效。提升“品质生活”获得感,立足区域特色资源禀赋,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技能培训—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的良性发展闭环,让群众增收有渠道、生活有奔头。统筹整合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服务资源,加快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便捷可及。完善“闭环管理”全流程,建立健全政策落实和服务效能跟踪评估机制,以群众反馈为导向,动态优化流程、精准调整政策,切实打通惠民利民“最后一公里”,让“枝叶关情”的治理温度更可感可及。
(作者:卢玮,系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