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坐标系中,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纽带”,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实践指南”。面对医改深化、需求升级、技术迭代的新形势,思政工作必须跳出“路径依赖”,在党建引领中筑牢根基,在服务创新中传递温度,在文化赋能中凝聚共识,在系统保障中提质增效,方能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浸润”的跃升,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党建引领,以制度创新激活“红色引擎”
党建引领是公立医院思政工作的“根”与“魂”,需通过制度重构与流程再造,让党的领导如血脉般融入医疗服务全链条。要建立“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联动的闭环体系,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细化为“清单化”职责——党委聚焦“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院长带领团队“促改革、抓落实、强管理”,通过“沟通会”“重大事项联席审议”等机制,实现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有机统一。
意识形态工作需突破“文件传达”的惯性,建立“嵌入型”渗透机制,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学科发展规划同部署,把医德医风建设与医疗质量考核同落实,使思政要求成为科室考核的“硬指标”。党风廉政建设要构建“预防—监测—处置”全链条防线,通过医疗行为数字化溯源系统实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动态预警,将廉洁教育融入入党培训、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关键环节,让崇德尚廉成为职业规范。
教育形式创新要打破“单向灌输”模式,打造沉浸式和互动式学习生态。依托数字技术构建“云端思政课堂”,通过VR还原红色医疗历史场景、AI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区块链记录学习轨迹,让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建立“问题导向”的研讨机制,以医疗纠纷处置、学科发展瓶颈等现实问题为切口,组织“思政会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服务创新,以人文理念架起“连心桥梁”
服务创新是思政工作落地的“实践载体”,需以“医患双满意”为目标,构建人文关怀的立体网络。对医生,设立标准化心理疏导中心,配备专业咨询师与减压设备;制度上推行“弹性工作制”“职业发展双通道”,将学术成长、家庭关怀纳入福利体系;精神上搭建“价值认同平台”,通过“医者故事汇”“职业成就展”等载体,树立救死扶伤的职业价值观。
对患者,打造全周期人文服务链条。就医流程上推行“无感服务”改革。通过智能导诊系统减少“路径迷茫”,依托精细管理缩短等待时间,借助“多学科联合门诊”破解“辗转求医”难题。就医环境上,注入“疗愈元素”,运用色彩心理学优化空间设计,通过背景音乐、自然景观营造“非医疗感”氛围,让物理空间成为心理慰藉的“隐性载体”。沟通机制上构建“平等对话”模式,将“知情同意”升级为“共识共建”——术前沟通采用“三维可视化”方式解读方案,治疗过程建立“进度播报”机制,康复阶段邀请患者参与“效果评估”,让每一次互动成为信任积累的“基石”。
队伍建设要聚焦“德技双馨”培育,构建“选育用管”全链条机制。培训体系突出思政与专业融合,将医学伦理、沟通技巧纳入必修课,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复盘提升实践能力;考核机制打破“唯技术论”,把患者评价、团队协作、社会责任等纳入绩效指标,让“医德高尚”与“技术精湛”权重同等;成长通道实现“多元发展”,为临床骨干、科研尖兵、管理人才分别搭建晋升阶梯,让每个岗位都能找到价值坐标。
文化赋能,以品牌塑造凝聚“精神共识”
文化赋能是思政工作长效化的“核心钥匙”,通过品牌构建与载体创新,让价值理念转化为行为自觉。凝练具有行业特质与地域印记的文化内核,从“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初心出发,结合医院发展历程与地域文化基因,提炼如“厚德精医、守正创新”等具象化院训,通过“文化上墙、理念入心、行为落地”三步法,让抽象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行动指南。
传播载体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矩阵。线下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在门诊区设置“医者长廊”展示职业精神,在病房区设立“康复驿站”传递生命力量,在办公区布置“文化角”涵养职业情怀;线上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开发“文化云展厅”实现院史动态呈现,推出“微课堂”解读行业精神,运营“医者说”专栏分享职业感悟,让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评估体系要建立“三维度”量化模型。从“内部认同度”看医务人员对文化理念的知晓率、践行度;从“患者感知度”看就医过程中对人文关怀的体验值;从“社会美誉度”看品牌形象的辐射力。通过季度测评、年度复盘,形成闭环,避免文化建设沦为“橱窗展示”,真正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
系统保障,以机制创新筑牢“发展底盘”
系统保障是思政工作落地的“支撑骨架”,需通过组织、人才、技术联动,构建长效推进机制。组织保障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思政工作委员会,将宣传、党办、人事、医务等部门职责细化为“责任清单”,通过“月度调度、季度评估、年度考核”确保各项举措落地。
人才保障要培育“复合型”思政队伍。选拔既懂医疗业务又通思政理论的骨干担任“思政专员”,通过理论研修和实践历练提升专业能力;建立“全员参与”机制,鼓励科主任、护士长兼任“思政导师”,让业务骨干成为思政工作的“实践者”与“传播者”;推行“轮岗交流”制度,让思政人员到临床一线历练,让临床人员参与思政项目,打破专业壁垒,培育复合型人才。
技术保障要打造“智慧化”支撑平台。开发思政工作管理系统,实现学习培训、活动组织、效果评估的数字化管理;构建“舆情感知”网络,通过大数据分析医患诉求热点,提前预警潜在矛盾;搭建“资源共享”云库,整合优质思政课程、典型案例、文化资源,让基层科室“按需取用”,实现优质资源的全覆盖。(湖南省岳阳市康复医院党办主任、办公室主任 徐彦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