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怀揣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的青年才俊投身乡村,推动传统产业向农文旅融合、精深加工、直播电商、研学体验等新业态方向升级。这也意味着,乡村需尽快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工作体系,乘势而上,焕发新生机。
搭建良好平台,让乡村成为青年人才的“奔赴高地”。乡村渴求新鲜血液,青年亟需广阔舞台。破解青年入乡发展之题,关键在于弄清“乡村所需”与“青年所盼”。对于乡村来说,要先把“家底”理清楚,要积极引导镇村干部转变思路,沉下去把闲置农房、低效用地、特色物产等资源摸清摸透,把“沉睡”的资源梳理汇总、重新估值,以此为基础探索构建覆盖全村、看得见用得上的平台与对接渠道,匹配青年人才创业需求。面对青年人才,要“精准触达”,做到主动联系、讲好故事,敏锐捕捉当代青年追求价值实现、向往田园生活的深层诉求。主动出击,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推介,邀请懂市场、会运营的青年创客或团队来村实地考察,以鲜活案例和真实场景展现乡村发展潜力,为村子量身打造有特色、能长久的发展路子,点燃年轻人的乡村创业热情。
拿出务实举措,让乡村成为青年人才的“圆梦工场”。青年人才“向下扎根”,不仅要凭借自身努力,乡村也应提供“双向奔赴”沃土。一方面,政策支持要到位。简化青年人才创业办事手续,在创业补助、贷款优惠、住房安居等方面提供“真金白银”的扶持。盘活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提供创业孵化、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一条龙”服务,打造出便利化、低成本的创业环境。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要精准。培训不能搞“一刀切”,要深入调研了解经营、技术、电商等不同领域、不同水平人才的需求,设计灵活、选择性强的培训菜单,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多开展“田间课堂”“车间课堂”“云端课堂”,结合工作室、创新大赛等形式,满足人才个性化、多样化成长需求,促进经济效益的转化。
加强关心引导,让乡村成为青年人才的“精神家园”。当青年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生力军,不仅要关注其带来的“即时流量”,更要着眼于将其转化为乡村长期发展的“骨干力量”。组织上要多关心,注重在思想上引导和凝聚优秀青年人才,对那些表现突出、愿意扎根、服务热忱的优秀青年人才,优先考虑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和党员发展对象。服务上要更贴心,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以节日慰问、难题速解等方式破除疏离感,通过导师帮带、参与治理实践、列席重要会议等方式,引导青年人才在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一线锤炼成长。价值上要给予认可,探索建立适用乡村实际、认可“田秀才”“土专家”的评价体系,鼓励青年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社区建设,在服务乡亲、建设家乡的过程中深化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人生价值与乡村发展实现同频共振。(中共靖安县委组织部 高昱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