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

健全管理机制 激活发展动能

1965年7月1日,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在湘中热土破土动工,书写了造福人民的壮丽篇章。60年来,韶山灌区工程引来源源清水,哺育湘中大地,让过去“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成为美丽富饶的“大粮仓”。据统计,韶山灌区受益农田百万亩,累计增产水稻402.94亿公斤,发电量13.30亿千瓦时,提供农业灌溉用水276.96亿立方米。如今,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韶灌局)紧扣改革创新主线,将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制度创新筑基

提升治理效能

从“韶灌文化提炼、作风形象提振、管理能力提升”三提工程,到精心打造“水利韶灌行1965品牌行动”,韶灌局逐步构建起一套工作体系。全局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三员”(工程管理员、科普讲解员、景区服务员)活动,营造“三知”(群众知情、上级知底、部门知晓)良好局面;实施“人才培养三年计划”,优化队伍结构,并通过开展技能大比武,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设立“韶灌大讲堂”,促进知识共享与能力提升。

韶灌局健全值班制,提炼推广“三看两报”(看雨水情、预警信息、水位水流隐患;报险情、突发事件)工作法,确保信息通畅、责任明确、覆盖全面。在项目谋划方面,立足实际梳理论证16个项目,实施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格局。在日常管理方面,韶灌局构建“计划督查”制(月计划、季督查、全过程跟踪),确保工作扎实推进,不偏航、不落空。

一系列制度创新,不仅规范了行为,优化了流程,更激发了内生动力,提升了整体运行管理效能。2024年,洋潭引水枢纽管理处获评“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

技术创新赋能

激活发展引擎

工程技术求突破。在工程建设中,韶灌局积极创新应用新技术工艺,如涓上飞涟渡槽采用省内首创跨河连拱预制拼装技术,让工期缩短20余天;韶山银河渡槽移位纠偏运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多轴同步顶升、全程应力监测,实现毫米级精准复位;“现有渡槽纠偏支架系统”等成果正申报专利。未来,还将探索无人机巡渠等,变被动抢修为主动预防。

工程管理破旧局。韶灌局推行“管养分离”改革,引入专业队伍,实现管养“双提升”。全力推进湘潭市自然资源确权试点——干渠工程确权颁证,明晰产权与管护责任;推动《湘潭市韶山灌区工程管护条例》立法,3年来处理侵占、毁绿等违法行为20余起。

工程运用见实效。韶灌局建成现代化灌溉试验站,引进先进墒情监测与试验设施,支撑节水模式探索。在银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应用测控管一体化闸门,实现远程控制与实时数据采集。精细调度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提高至0.72,亩均节水约50立方米。

文化创新铸魂

凝聚奋进力量

韶灌局构建全方位宣传矩阵,历时8年编纂的《韶山灌区志》正式出版,全景展现发展历程,深刻总结传承韶灌精神;成功承办中国灌区协会2024年年会,举办“韶灌杯”半程马拉松、全国山水诗词大赛等群众性活动,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灌区魅力;整合资金对洋潭引水枢纽全面提质,显著提升景区环境。同时,探索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与市场化运作,在确保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兼顾水利文化传承与合理经营,实行“收支两条线”,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规范高效运行。

(本文作者为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党组书记)

中国水利报 2025年07月15日 第5855期 第7版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