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更多“蹭饭书记”

最近,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为挨家挨户“蹭饭”火了,这名27岁的年轻干部用一只碗、一部手机记录下与村民吃一锅饭的日常,从村里的“陌生人”变成了群众的“自家人”。年轻干部如何更好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蹭饭书记”为我们作出了良好示范,也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蹭的是百家饭,暖的是万民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饭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是一种情感联结的方式。“蹭饭书记”敲开一户户家门,也并非为了一餐饱腹,而是希望通过“舌尖上的调研”打破党群干群之间的“玻璃门”,真正了解到从家庭琐事到兴村大事、从困难诉求到发展建议的原汁原味的乡情民意。这也启示我们,只有身入基层才能情入民心,党员干部应以脚下沾泥丈量民生温度、用掌心相对感知群众脉搏、让民情大数据替代办公室空想,真正把政策善意送到灶头炕沿,让“万民心”聚成“万家力”,在烟火升腾处书写鱼水新篇章。

蹭的是百家饭,念的是致富经。除了拉家常、听民意,“蹭饭书记”还将“蹭饭”场景变成天然“带货场”,五香烤鸭蛋、芝麻盐等当地特产丝滑入镜、香飘全网,吸引各地网民下单购买,“蹭饭书记”将产品收益全部注入村集体账户,用一串串“数字脚印”踩实了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实际上,乡村全面振兴最需要的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家,而是卷起裤腿的同行者。眼下,在广袤乡村,有不少基层干部正在通过直播间、微视频、小程序等新载体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用奋斗的热量赢得网络的流量,并进一步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能量。相信,当更多“蹭饭书记”用镜头连接市场、用真心凝聚力量,乡村全面振兴的星星之火必将成为燎原之势,希望的田野必将成为共富的沃土。

蹭的是百家饭,过的是作风关。“蹭饭书记”蹭百家饭的执着,打破了干部身份的舒适圈,刷新了干部担当的度量衡。当前,干部转作风、树新风正需要这样带着“烟火气”的实践,“蹭饭书记”用一只碗架起的不仅是干群连心桥,更构建起“需求发现在一线、问题解决在田间”的工作闭环。当基层干部放下公文包、端起粗瓷碗,转变的不仅是工作方式,更是政绩观和权力观。这种转变使“勤务员”身份具象化为帮村民剥蒜的手、带货直播的声、核算收入的账,“脚上沾泥”代替了“纸上谈兵”,“与民共情”消除了“沟通障碍”。相信,当基层干部们都能学会用群众语言说话、用群众思维办事,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必定畅通无阻。

以舌尖调研打通民情堵点、用镜头带货激活产业动能、靠作风转变重塑公仆形象……“蹭饭书记”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群众路线既要传承“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传家宝,更要创新“互联网+驻村”的新打法。当更多基层干部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将直播间架在农家小院,乡村全面振兴就能在接地气与冒热气的良性互动中,绘就万民同心谋发展的时代画卷。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 王闰)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