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政务夜市”与“预约制”双轨服务:杭州以治理智慧诠释城市温度

近日,浙江杭州西湖景区再推便民新举措——“政务夜市”与“非工作时间预约制”双轨服务,将政务服务嵌入市民的夜生活场景,让“办事”不再是刻板的窗口等待,而是湖畔晚风中的一次惬意停留。这一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政务模式的突破,更是杭州以“用户思维”重塑公共服务的生动实践。

打破时空壁垒,服务“无缝对接”需求。现代都市人常面临“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困境。西湖景区去年首创“非工作时间预约制”,精准狙击这一痛点;今年叠加“政务夜市”,更以主动姿态走进市民休闲动线——在湖滨市集的烟火气中摆起“政策咨询摊”,让义诊、义卖、航空体验成为政务服务的“软性入口”。这种“逛着街就把事办了”的设计,背后是对市民真实生活节奏的细腻洞察。

从“能办”到“好办”,细节之处见真章。值得关注的是,服务升级绝非简单延长工时。民生事项“高频筛选”、义诊与慈善义卖的“公益融合”、航空美食的“跨界引流”,无不体现“服务产品化”思维。去年预约制虽仅服务266人次,但精准解决了“关键少数”的急难需求;今年窗口扩容至城管、公安等领域,则是从“试点”迈向“常态”的信号——政务服务正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供给”。

柔性服务背后的城市治理逻辑。杭州近年来屡次“破圈”:地铁“纳凉区”包容市井百态,“落叶不扫”保留诗意栖居,此次“政务夜市”再次体现了治理智慧。当政务服务能出现在市集、融入茶饮香囊,甚至搭配航空餐食时,市民与政府的互动便自然生发出温度与黏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治理,恰是杭州“民呼我为”理念的微观呈现。

未来,期待更多部门借鉴这种“场景化服务”思维,将办事窗口开到社区广场、企业园区甚至直播间。毕竟,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在于楼宇高度,更在于它贴近倾听时与市民的“心理距离”。

(作者:俞帅帅,杭州市临平区史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