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不困于“戒尺” 方明为民路

说起“戒尺”,不少人会想起上学时老师手中的尺子——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提醒我们守规矩、走正道。对党员干部而言,纪律这把“戒尺”,何尝不是如此?当前,各地纵深推进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吃喝歪风被涤荡,清风正气在蔓延,正是这把“戒尺”发挥了作用。党员干部应让“心有戒尺、行有所止”成为日常习惯,这既是要求,更是爱护。

“心有戒尺”核心是常怀敬畏之心。那些违规吃喝的案例中,不少干部起初并非无视纪律,却在“就一次”“没关系”的自我麻痹中,将“戒尺”视作摆设,终在推杯换盏间模糊原则底线,于饭局利益网中坠入深渊。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腐蚀,常由思想“小裂缝”演变为行动“大窟窿”。筑牢思想防线,需常态化自省自警,党员干部要借“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契机,原原本本学纪律、明明白白查问题、清清楚楚抓整改,划清公务接待、政商交往中的“红线”,摒弃“小节论”“例外论”等错误认知,让警示教育入脑入心,从源头上杜绝“想违规”的念头。

“行有所止”,关键在恪守规矩于细微处。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愈发强大,严明的纪律是重要密码。新时代把纪律规矩摆在突出位置,无不彰显“纪律是刚性约束”的深刻内涵。党员干部应当把纪律挺在前面,对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吃喝坚决说“不”,对照问题清单自查,警惕私下吃请、变相聚餐等隐形变异问题,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标准”。从小处着手,拒绝一次违规宴请、整改一次超标接待,抓早抓小才能防微杜渐,避免“小节失守”酿成“大节不保”。

心有戒尺行有所止”,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思想上有敬畏,行动上才会有分寸;行动上守规矩,思想上的敬畏才不会落空。“蹭饭书记”董桂林的故事,就生动诠释了这种辩证关系。他到村民家“蹭饭”,不是真图一口吃食,而是带着诚意听心里话——村民做啥他吃啥,吃完放下饭钱,既守住了纪律的红线,又“蹭”出了干群间的鱼水情,更“蹭”响了家乡的好名声,这种接地气的做法,恰恰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实,整治违规吃喝,从不是为了捆住干部干事的手脚,再多规定,最终都是为了让干部更坦荡地走进群众、更扎实地服务群众,就像董桂林那样,守住“戒尺”的同时,也能找到服务群众的“巧办法”。规矩从不是“紧箍咒”,而是“指南针”,它告诉我们不能去哪,更指引我们该往哪去:往群众中间去,往问题难处去,往实事里去。

(浙江省舟山市委组织部 冯宁静 刘璐菱)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