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系统发力为基层减负

根治形式主义顽疾,既要末端治理,更需源头防控。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坚持系统思维、标本兼治,方能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坚持实事求是,破除脱离实际的“高标准”。工作目标设定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原则,既要体现进取精神,又要符合客观实际。要坚决纠正目标设定“层层加码”、考核指标“水涨船高”等不良倾向,将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要前提,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发展阶段特征,建立分类分级的指标体系。领导干部尤其需要树立正确政绩观,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注重夯实基础、谋划长远,杜绝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尊重客观规律,纠正急功近利的“快节奏”。工作推进必须把握好时机、力度和效果的有机统一。要科学处理速度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给予基层充分的政策消化和工作适应时间。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转变单纯追求速度的导向,更加注重工作实效和长远发展,实现从“重过程”向“重结果”、从“看材料”向“看实绩”的根本性转变。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允许工作推进存在合理的时间差异,为基层保留必要的自主空间,确保各项工作既保持合理进度,又达到预期效果。

强化权责对等,避免基层责任“超载”。基层减负的本质是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责任体系。要着力解决权责不对等这一突出问题,通过制定清晰的权责清单,明确界定各层级职责边界,避免责任层层下移。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机制,推动管理资源和服务力量向基层倾斜,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基层减负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制度设计这个源头入手,破除制约基层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使减负成效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蒋刚)

[责任编辑:李玮琦]